凤鸡——凤头、彩羽、“毛裤脚”,这一龙胜各族自治县特色家禽品种,因其独特的外观和卓越的品质,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而在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隐藏着一道用凤鸡制作的独特美食——米汤凤鸡茶。这道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浓郁的地方风味,成为了当地乡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米汤凤鸡茶主要食材是凤鸡与糯米。“鸡是家里养的凤鸡,肉质紧实,口感鲜美,糯米也是本地种的糯米,颗粒饱满,质地细腻。米汤凤鸡茶可以说是一道充满泗水特色的菜肴。”秦新发负责的酒店在2021年报名参加了“2021广西全域旅游大集市”活动,其制作的“龙胜米汤凤鸡茶”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菜”荣誉称号。“来泗水乡一定要尝尝这道米汤凤鸡茶,不吃后悔。”秦新发笑着说。



米汤凤鸡茶的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当地村民的智慧与匠心。制作时,首先将凤鸡宰杀洗净,砍成小块,与姜片一同放入锅中,用大火快速翻炒。待鸡肉炒至半熟,便进入最关键的一步——制作生米汤。



将事先浸泡一夜的糯米放入石臼舂(碾)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形成生米汤。“这一步主要要有耐心,把糯米磨得足够细,后面煮出来的鸡汤才能醇香丝滑。用石臼磨粉似乎显得低效,但是我们也对比过,用市售的米粉和自己新鲜磨出来的糯米粉熬米汤,现磨糯米粉的味道要优越得多。”秦新发说。

在厨房,只见阿嫂侯泽秀一边舂着糯米,一边往石臼里加入清水。当问及米与水的配比时,阿嫂腼腆地说道:“我也讲不清楚,做得多了心里就有分寸了。不过米水比例在1:2的样子吧。”不久,一盆生米汤就做好了。



调配好生米汤,将生米汤倒入锅中,与半熟的鸡肉一同炖煮。此时,火候的控制至关重要。“这时候是不是要用大火把米汤烧开?”记者问。

侯泽秀摇摇头,并将火塘里的柴禾往外扯出一些。她说:“大火会使米汤迅速凝结,进而把汤烧糊,因此不要用大火;但小火也不行,火气不够,就无法充分融合鸡肉与米汤的风味。所以要看着火候,中小火慢慢炖。”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经过长时间的炖煮,米汤与鸡肉相互交融,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快要起锅了,侯泽秀往鸡汤里撒入了少许盐。接着,她拿出碗筷,往碗里加入炒好的米花、香葱末,再将炖好的鸡汤盛入碗中,米汤凤鸡茶便做好了。侯泽秀邀请众人坐下,说道:“一起尝尝泗水乡的特色美食吧。”



端起一碗米汤凤鸡茶,香气扑鼻。而要真正了解米汤凤鸡茶的独特魅力,还得在品尝之后。喝一口汤茶下肚,首先是米汤的醇厚,糯米的香气混合鸡肉的鲜美在口中弥漫,接着是凤鸡的鲜嫩,肉质紧实却不柴,每一块鸡肉上都挂着饱满的汤汁。米花的酥脆与香葱的清香交织在一起,为这道菜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层次。这种独特的风味足以让人回味无穷。

“以前,米汤凤鸡茶只有妇女坐月子期间才能吃上。现在也是生活好起来了,只要愿意,天天都能吃一碗米汤凤鸡茶。”秦新发感叹。在泗水乡,米汤凤鸡茶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邻里宴请,这道美食总是必不可少。米汤凤鸡茶的起源已无从考证,据秦新发回忆,在他小时候就已见过祖父、父亲做米汤凤鸡茶给家人吃。

“以前瑶寨穷,别说吃鸡了,稻米都吃不上几两。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形成米汤凤鸡茶这么一道美食,我想也是先辈们乐观的品性使然。即使日子再贫乏,他们也能在有限的资源里琢磨出一道美食来。而将这道美食特供给生育的妇女,更是先辈们体恤民生、关爱后代的表现。凤鸡茶既有丰富的蛋白质,又有米汤的温补,好吃又容易消化。”说到这里,秦新发有些感慨,美食亦能体现人文关怀,米汤凤鸡茶传递了瑶寨先辈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家庭的呵护,是瑶寨文化中温暖而珍贵的一部分。



白面瑶寨作为龙胜泗水乡的重要民族村寨,近年来在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这里不仅是米汤凤鸡茶的发源地,也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方。1934年,红军在白面瑶寨附近的红军岩上刻下“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等标语,这段历史至今仍激励着当地村民。

如今,白面瑶寨凭借其独特的红色文化、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诸如米汤凤鸡茶等特色美食,还能了解红军故事,体验瑶族的山歌、舞蹈等充满浓厚民族风情的活动。

米汤凤鸡茶承载着瑶族先辈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也见证了瑶寨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变迁。“我们希望随着白面瑶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兴起,让更多泗水乡独特的乡村美食走进大众视野,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秦新发表示。

来源|桂林日报(记者何月 通讯员潘志祥 吴凯旋 龙能跃)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