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是中华历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更是历史上,雍州、粱州这些重要城池的所在,九个大一统王朝中,就有5个选择在陕西建都,而留下的帝王陵墓更是多达79座!



正因如此,民间流传着一句话:陕西遍地都是古董,家家户户的宅子下,都有镇宅之宝!

这话可能说得过于夸张,但是,从陕西出土的文物,确实远远高于其他区域。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更为传奇,一个老农,半夜生气跑去挖墙脚,竟然就挖出了价值15亿的国宝,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农民后来怎样处理这个宝物?这个宝物如今又身在何方呢?

这一切还得从1968年说起!

01

1968年的一天夜里,陕西彬县的一个名叫晁日兆的农民,干完农活后回到家。辛辛苦苦一天,正想着安心吃顿晚饭,就好好休息。却因为一句话不合,跟媳妇吵了起来。

晁日兆的媳妇,性格开朗,脾气火爆,眼见晁日兆咄咄逼人,不肯退让,一气之下,竟直接给了丈夫一耳光。



晁日兆深知妻子的火爆脾气,只得忍着脸上火辣辣的疼痛,到卧室里去休息,指望睡着了便忘记了满肚子的怒火。

可是,也许是媳妇的这一巴掌太伤自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一点儿觉意都没有,眼睛瞪得老大,越想越气得慌。

不一会儿,身边就传来了媳妇均匀的呼吸声,他心想着反正睡不着,干脆出去走走。于是,他披上衣服就出门了。

虽然夜已经深了,但是皎洁的月光,却洒在地上,把一切都照得格外清晰。

晁日兆漫无目的地走着,走着,突然,他走到了一处城墙脚下。

在这里,一直流传着城墙里有宝物的说法,所以很多人都会在这里偷偷地又掏又挖,指望哪天掏个宝物,一辈子就发达了。

也许是被气昏了头,也许是因为太无聊了打发时间,晁日兆看着城墙下大大小小的洞,竟然停了下来。

他心想:反正没啥事,干脆掏一掏,万一掏出个宝贝呢?

于是,他拿出裤兜里的小铲子,开始掏起了城墙。



掏了一会儿,晁日兆就哑然失笑:自己恐怕是被气昏头了,这样的事也能相信。

正当他打算收工回家时,一件让晁日兆兴奋到跳脚的事情发生了!

小铲子突然触碰到了一个坚硬的物品,这种触感跟碰到石头和泥土的感觉明显不同,晁日兆来了精神,开始小心翼翼地将土一点一点地削掉。

随着尘封的泥土一点一点被剥掉,晁日兆借着月光,看清了这个物品的样子,是一个陶制的茶壶。

晁日兆兴奋极了,甚至连自己心脏跳动的“砰砰声”都能清晰可见。

又过了一会儿,整个茶壶被晁日兆完整地取了出来。虽然上面还沾着泥土,但是精美的做工依然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晁日兆不敢停留,将绿茶壶藏在衣服里,快速朝家里跑去!

可一心以为发了财的晁日兆,回到家不久,他的热情就被浇灭了!

02

跑回家,晁日兆兴奋不已,他把熟睡中的妻子叫醒,兴奋地压低着嗓音说道:“我们发财了!”

妻子睡眼惺忪地跟他来到桌边,他才从衣服里小心翼翼地把茶壶拿出来。他绘声绘色地跟妻子描绘着自己挖得这件宝物的过程,并发誓说:“肯定是古董,我们要发财了!”

妻子被丈夫这一说,也激动起来。她赶紧端来一盆水,将茶壶外面的泥土洗干净。

借着煤油灯,两人清晰地看到了瓶身上雕刻的花,一大一小两头狮子组成了壶嘴,还有一个凤凰形状的茶壶提手。做工之精美,是两人从未见到过的。



烛光摇曳下,两人脸上的惊叹展现得明明白白。

可没过多久,两人就笑不出来了!

原来,妻子将茶壶洗干净后,却问了晁日兆一个问题:“这茶壶也没盖,怎么装水呢?”

这一问,把晁日兆难住了,他拿起茶壶一顿端详,果然,这茶壶的茶盖和茶壶是连成一个整体的,除了一个狮头的出水口,就只有壶底有一个梅花状的小孔了。



晁日兆和妻子郁闷不已:也不知道是哪个傻子,造了这把壶,竟然把壶盖和壶身连在一起,更是蠢到在壶底留孔,傻子的都知道,这样装进去的水,都会流出来了!

就这样,两人的兴奋被理智取代,在他们看来,如此蠢的设计,也不大可能是什么古物了,大概就是以前的哪个傻子留下的捉弄人的东西吧。

这让晁日兆更郁闷了。

从此以后,这把陶瓷茶壶,就被晁日兆扔在了桌子上,当成了一件寻常的摆件。甚至连擦都懒得擦一下!

这一放就是15年!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茶壶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

1983年,晁日兆的一个亲戚到家里来串门。而这个人就叫高立勋,是西北大学哲学系的一名老师。



由于他喜爱古物,所以对文物方面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高立勋刚在桌边坐下,眼睛就被摆在柜子边上的陶瓷茶壶吸引了。一番打量后,高立勋难掩激动:“这茶壶你是从哪得来的?”

晁日兆见高立勋如此感兴趣,便一五一十地说出了来源。他还补充道:“这东西放在我家也没用,你要是喜欢,就送给你吧!”

高立勋却赶紧将他一把按在座位上,说:“我看着这不是一件普通器物,你交给我,我找人帮你看一看”。

随后更是激动得连饭也没吃,带着茶壶就离开了。

晁日兆很是狐疑,难道这茶壶真是一件了不得的古董吗?



很快,鉴定结果就出来了!

03

这边,高立勋马不停蹄地将茶壶带到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为表慎重,他特地请来了耀州窑方面的鉴定专家——禚振西,希望她能亲自把关。



耀州在今天的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是从唐代开始烧制瓷器,由于其烧制出来的瓷器有着精湛的刻花,很快便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

到宋代时,耀州窑已经发展为中国古代6大窑系中,最大的窑。

正因如此,耀州窑生产出土的工艺品,其实在当时并不十分稀有。

作为耀州窑博物馆名誉馆长和耀州窑研究会名誉会长的禚振西,对于耀州窑相关的古物鉴定,是绝对的权威。

可是,当禚振西把茶壶接过,前后打量不过1分钟,就激动到说话都开始颤抖:“这真是三生有幸呀,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耀州窑中如此精美的文物!”

眼前的这个茶壶,通高18.3厘米、腹颈14.3厘米,足径8.7厘米。



她仔细端详着眼前的工艺品,它的提梁上是一只翘首欲飞的凤凰,壶口是一只正在哺乳的母狮子,壶腹处,绽放着几朵绚丽的牡丹花。

在古代,凤凰是鸟中之王,寓意吉祥;母狮作为兽中之王,寓意威武;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

整个纹饰采用的是双刀刻法,立体感非常强。

如此寓意非凡的佳品,在当时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但是,要想搞清楚这件文物的来历,就得查阅相关古籍,首先,她们需要搞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这个茶壶究竟该怎样盛水?

由于整个茶壶除了母狮出水口以外,就只有壶底的一个梅花形状的小孔,所以,专家们认为,这就是茶壶的入水口,可是,究竟怎样才能保证注入的水不漏出来呢?

很快,他们就有了惊人的发现,当光通过小孔照进去以后,并未出现整个茶壶的壶肚,而是一个细长的圆形管道!

为何会是这样的设计,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们只得凭借高科技——x光片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损坏文物的情况下,找出其中的秘密。

在对整个壶身进行了扫描后,在场的人都愣了,随即便是一阵连连的赞叹声:“这个技艺真是巧夺天工呀!”

专家们就此揭开了茶壶底部注水,且水不外流的秘密。

原来,通过X光片,专家发现,整个茶壶内部的结构十分独特。横截图如下: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壶内有两根导管,由此可以看出,水是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壶内有一根漏柱,将水隔开,壶放正后,滴酒不漏。

只要注入的水不没过出水口的高度,壶中的水就不会漏出来。也就是两个连通器等高的原理。

其实,据史料记载,这种技艺早在北宋时期,也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被广泛应用上了。

同时,从这个茶壶的设计可以看出,当时的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就连普通的工匠,都能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这除了巧夺天工的设计和构造外,更体现了古人崇高的哲学思想,正如“满招损,谦受益”。

在时刻提醒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适度的量。

很快,专家也从相关的书籍中,找到了关于这件文物的记载,这正是五代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是同类型倒流壶中,出土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只。

正因如此,这个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的价值,是完全无法用价值来估量的。

04

当高立勋带着这个惊人的鉴定结果,并告知晁日兆时这个壶的价值后,他兴奋极了。

但是,高立勋晓之以理,告诉他这件宝物极其难得,必须上交国家。

原以为晁日兆会反应激烈,可事实是,虽然只是农民,但他却并未因此感到不满,反而为自己能够为国家做贡献,而感到非常自豪。

为了表示对晁日兆的感谢,博物馆特地送来了1000元的补偿款。

此后,这件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就被放在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除此之外,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吗,还收藏着18件禁止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而这把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一来,自然成为其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有专家估计,这把倒流壶如今的估值,至少在15亿以上!

每年,陕西历史博物馆都会接待数以万计的游客的观赏,而这件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面前,总是挤满了前来观赏的人群。



他们无不叹服古人高超的技艺,更沉醉于先人们对美的卓越追求!

参考资料:

央视一套:《我有传家宝》

我是@猪老师聊历史关注我,读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