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班立桐:做农技推广“守望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林单丹
冬季和初春时节,天气冷凉,是天津地区白灵菇最佳生长时期。为了不误农时,从春节假期到现在,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班立桐,一直驻扎在蓟州区出头岭镇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指导农户种植。
“农业科技人要脚踏实地做科研,更要实心实意服务农民。”班立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带着科学成果和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了津沽大地的田间地头,还走进大西北连绵起伏的祁连山,最终把食用菌做成帮助脱贫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
让“候鸟式专家”到西部去服务,这是班立桐去年全国两会的提案之一。事实上,从2018年起,他就投入到东西部协作中,甘肃武威市天祝县和古浪县成为了他的“牵挂”。一年五六次,每次五六天,对当地菇农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
刘丁汉是天祝县牧转农的新移民,依靠津甘协作项目,他建起了3栋阳光温室种植食用菌,在班立桐的悉心指导下,每栋温室每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还带动了两户移民共同发展食用菌。藏族菇农火高洋,原来在建筑工地打工,后来学习种植食用菌,承包了11个菇棚种植香菇新品种。他说:“原来栽培的蘑菇品种费时费工,还是现在这个品种好管理,收成也挺好,到了采收季,每个棚每天能采收500斤。”
刘丁汉、火高洋致富的背后,是许许多多像班立桐这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扎根生产一线,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推广先进适用品种技术,反映基层实际需求,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班立桐的提案之二,即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人在配置推广资源方面的作用,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去年,是班立桐履职的第二年,但他长期以来把定岗定责看作是机构和队伍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工作中,他提倡明确基层农技人员岗位职责,减少事务性工作,服务主责主业。对于如何提高农技推广实效,班立桐的思路是,安排必要工作经费,对计划推广的技术和品种进行小范围试验,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用实例引导农民接受新技术、新品种。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是班立桐多年的期待。他希望能通过提供补贴等经济激励手段,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充分发挥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建立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运作。通过努力,班立桐欣喜地看到,“财政供养+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公益组织+行业协会”并重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在班立桐的文件夹里,细心而郑重地收藏着提案承办单位的回复函,函上还有他认真划下的线段。这些,都是他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力求实效的生动实践。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