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东北》/李青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

□韩国丽

这里是一望无垠的莽莽林海,这里是黑熊、紫貂、东北虎、马鹿等众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这里有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童话里的树木”之称的白桦树,这里生长着全身是宝的红松林,这里的冬天白雪皑皑,好一幅“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阔美景。这是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创作的《看得见的东北》。

作为一名南方人,我对北方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和期待,祖国的最北边,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就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个冬天零下30多度的冰雪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极少见到雪的人来说,犹如一个童话王国。我们只能从电视的画面中一睹那方疆土的美丽,然后心向往之,当我看到这个书名时,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它。

全书分为19个章节,作者带我们一一打开,森林、河流、湿地、荒野、动物、植物,以及林区人的爱恨情仇,东北的风土人情如画卷般渐次展现在我们面前。

宁静的森林里,一辆老式蒸汽机小火车,喷云吐雾吭哧吭哧地爬行着,它叫“森铁”。它的出现,让东北林区的人们走过最辉煌的一段时光。解放初期,大量的林木乘着“森铁”离开林海,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它为祖国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伐木时代的结束,从诞生到消亡,曾经在这片林区活跃近一个世纪的森林小火车,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发源于大兴安岭的哈拉哈河,全长三百九十九公里,流出国境,进入蒙古国,流入贝尔湖,经乌尔逊河,最终又流了回来,汇入呼伦湖。无论哪一条支流,终将自然地归于长江或者黄河,最后汇入大海。只有神秘的哈拉哈河流出去,又义无反顾地流回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风物,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大马哈鱼,最远可遨游到三千五百公里的太平洋,生活三五年后,进入繁殖期,便开始洄游,历经千辛万苦回到它们的出生地。而且,在大马哈鱼持续两个月的漫长洄游中,它们从来不进食。当它们完成繁衍后,竭力保护鱼卵,完成最后的使命,最终精疲力竭地双双死去,它们的尸体成了小鱼孵化后最早的食物。“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草木是,动物亦是。

这里生长着号称“鱼王”的鳇鱼,它的寿命平均六七十岁,最高可达百岁,它曾是朝廷的贡品,它有着“吃了此鱼,天下无鱼”的美誉。上世纪八十年代,江里时见三五百公斤的鳇鱼,其矫健身姿在波涛间闪现,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大自然孕育出的神奇与力量。

视桦皮船如命的黑嘎爹,白酒海量的林老大们,庞大生猛的黑熊,洞察人性的猫头鹰,把食物融化成液体吸食的蜘蛛......书中不仅仅给我们呈现一个“江山如此多娇”的东北,还将关于东北林区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在作者温暖的文字里,我们重温了林区那段历史和文化,目睹过它曾经的迷茫与困惑,也见证了它脱胎换骨的新生与崛起。作者不局限于讲东北,更重要的是想向外界传递一种信息,发出一种警示,人类与大自然究竟该如何相处?这是他作为一名生态文学作家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这本书装帧精美,小巧精致,特别适合旅途中携带阅读。在动车上,我们看看车窗外飞逝的风景;在飞机上,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大美中国,如诗如画,脑海里翻腾着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如何让她的容颜始终保持青山绿水,长久地焕发勃勃生机,这个永恒的话题,值得我们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