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79年2月,谅山。越军的“金星师”,誓死守住这座北部交通枢纽,然而到底是在解放军的攻势面前败下阵来。
不过,越军的顽强抵抗与复杂的战术布局让整个战役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
当时日本驻越南记者大肆吹嘘咱们不行,越军战斗力多强,这一度让许世友窝火不已,最后许世友直接下了死命令!甚至还让传真员到战场上,将攻打谅山的照片,第一时间传给新华社,一定要狠狠地打越南和日本记者的脸!
越军的“金星师”血战防线
1979年2月,谅山。此时,越军正在如铁桶般牢牢把守着这片地。谅山,作为越南北部的交通要冲,不仅是连接北越与中国的关键纽带,也是通往越南首都河内的咽喉之地。
对于越南来说,守住谅山意味着保卫自己在北部的战略屏障;对于中国来说,拿下谅山则意味着彻底打破敌人的防线,摧毁越南的作战核心。
对于如此重要的地方,驻守的越军当然不是“纸老虎”。他们的第3师,外号“金星师”,其历史堪称传奇。在越南战争中,这个师就曾多次与美军对抗,并且屡次从最艰难的战斗中脱身。
他们的12团——这支被誉为“英雄团”的部队,曾宣言:“打到南宁吃早饭,打到河内过春节!”话说得是豪气万丈,可如今,他们的勇气与傲气正在谅山的山岗间碰撞。
中国军队此时并不手软。许世友的指挥风格一贯强硬,他的决心更是坚定。为了歼灭越南的“金星师”,广州军区整合了四个军的兵力,调动了大量炮兵和重型火力装备,配合空军及海军的支援,准备打一场酣畅淋漓的战斗。
军队的调动速度和精密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各军已经在前线待命,火车、摩托车和徒步行军的结合,保证了兵力在最短时间内集结完毕。
2月17日,随着全线火炮的猛烈轰击,战争的序幕拉开。敌人的炮火很快被我方的重炮所压制,炮兵的威力让敌人一度感到头晕目眩,完全没有时间反击。
55军的163师、487团率先发起进攻,直扑敌人的防线。然后,随之而来的步兵们一波接一波地推进,压力山大。
在这一过程中,我军利用了战场上的关键点,快速占领了同登及其周边地区,为进一步进攻奠定了基础。越军即便是顽强抵抗,也无法阻止我方的进攻节奏。
尤其是在同登附近的战斗,原本以为是中国军队的一次常规进攻,但越南方面的“金星师”把这场战斗演变成了对血肉的极限拼杀。
好在,我军的炮兵和步兵配合得天衣无缝,战斗力的展现不仅让敌军死伤惨重,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这场战争,中国不容小觑。
战场上那浓烟滚滚的场景,炮弹的呼啸声和士兵们那坚定的步伐。敌军的阵地逐渐出现了漏洞,而中国军队则像洪水猛兽一样,一点点蚕食着他们的防御,直至突破谅山外围的防线。
谅山的血肉拼杀,化学武器与炮火的对决
进入2月27日,谅山的战斗正式进入激烈阶段。中国军队经过短短几天的火力压制后,终于开始从各个方向围攻敌人。越军第3师在这时展现出了他们顽强的战斗力,继续利用地形构建坚固的防线。
正当中国军队准备一鼓作气摧毁敌军防线时,越南军队采取了更加极端的手段——使用化学武器。面对这样的局面,战场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化学武器带来的伤害是直接且致命的,不仅让前线的士兵们在极短时间内陷入呼吸困难、眼睛失明的困境,更使得整个战场陷入了难以承受的毒气污染中。
不过,面对这些恐怖的武器,中国军队的战士们没有丝毫动摇。许世友指挥的炮兵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月28日,我军开始用300多门重型火炮进行猛烈轰击。这一波炮火不仅有效压制了敌人的反击,还直接让敌军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很多有生力量。
炮火铺天盖地地向敌人阵地倾泻而去,炮弹炸裂的声音如同连绵不断的雷鸣,整个谅山地区弥漫着硝烟和爆炸声。
在炮火掩护下,步兵们毫不退缩,紧紧咬住敌人的防线,一点一点地推进。特别是在攻占重要的高地后,我军已经完全控制了敌军的战略阵地。
经过数日的激烈战斗,越南军队的防线开始崩溃。经过中国军队的连续攻击,谅山外围的敌军阵地一个接一个被消灭。无论是老旧的法国炮台,还是越南所布置的重重防线,都在中国军队的炮火面前变得脆弱不堪。
但即便如此,越军依然进行了拼死反抗。他们顽强地占据谅山市区的建筑物和重要路段,甚至一度让我军的攻势受阻。这种顽强抵抗让中国军队的进攻变得更加血腥与惨烈。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依然没有放松警惕。3月4日,随着中国军队集中兵力再次突破,越军的防线被彻底瓦解。
此时的谅山,已然成为一片废墟。数以千计的越军伤亡,数不清的硝烟与爆炸,谱写了一首惨烈的战歌。
胜利的代价,谅山之后的反思与评价
谅山的胜利,无疑是中国军队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的一场关键战役。但这场战斗的胜利,背后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虽然中国军队最终占领了谅山,但战争的伤亡数字令人触目惊心。无论是阵亡的士兵,还是负伤的战友,每一条生命的代价都无法忽视。
对于许世友来说,这场战役的胜利意味着战略的成功,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炮火的使用上,是否过于依赖炮兵?在面对敌人的化学武器时,战术应对是否足够及时和有效?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总结中得到了反思。
尽管如此,许世友仍然坚持自己的战略决策,认为只要兵力集中,炮火压制,战术上灵活应对,胜利是可以实现的。
尤其是在与越军“金星师”激烈对抗的过程中,许世友展现出的决断力与胆略,给整个战役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战争结束后,中国军队在后勤保障、战术调配等方面获得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为后续国防建设,提供了思路。
参考资料:
和谐教育 当代援外卫国战争实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