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牙半冲的冲口处,奇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秀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半山腰中,隐匿着一个岩洞。洞外四季草木葳蕤,山花烂漫,争奇斗艳,然而洞口却被青石严严实实地封住,只在中间留有一个钵头大小的孔眼。一股澄澈清凉的泉水,犹如一条灵动的银练,源源不断地从孔眼中涌出,而后蜿蜒流向山脚下的龙牙河。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洞便是“黄石洞”,它最初的名字是“黄司洞”。
不知是哪一年,一场严重的旱灾肆虐大地,几个月的时间里,滴雨未下。河流渐渐干涸,露出了干裂的河床;地里的庄稼也在烈日的炙烤下,变得枯黄而死。居住在龙牙河沿岸的老百姓们心急如焚,仿佛被大火煎熬一般。为了缓解旱情,大家凑齐钱粮,特意请来许多老司,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法力擒住神龙,求得降雨。
众多老司围坐在席间,酒肉满桌,他们一边狼吞虎咽,大快朵颐,一边口出狂言,极力吹嘘自己降妖擒龙的本领如何高强。在这些老司中,有一位黄老司,他带着自己的徒弟前来,师徒二人衣着朴素,甚至有些寒酸,到达的时间也比较晚。那些衣着光鲜的老司们只顾着吃喝,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然而,黄老司并未在意,他默默走到一边,脱掉外衣,拿下腰上的牛角,随手往墙上一贴,那牛角竟然稳稳地粘在了墙上,纹丝不动。众人见此,纷纷惊叹,意识到这位黄老司并非平庸之辈,急忙热情地请他到上座就坐,递上美酒。
酒足饭饱之后,便是作法擒龙的时刻。黄老司依旧沉默寡言,示意其他老司先行。只见那些老司们装模作样地念念有词,又是唱又是跳,忙活了一阵,却没有一个真正能擒住龙的。轮到黄老司登场了,他从容不迫地取出一块骨牌大小、质地晶莹光亮的薄石板,轻轻丢进洞中的深潭里,以此来探查情况。一个时辰过后,石板浮出水面,黄老司仔细端详,便确定洞中有龙。他带着徒弟毅然踏入了洞中。
师徒二人在幽深的洞穴里缓缓前行,愈往里走,光线愈发昏暗,四周也愈发深邃。突然,前方出现了一丝光亮。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小白龙正紧紧贴在岩壁上,蜷缩着身体,睡得正酣。黄老司低声吩咐徒弟爬到自己的肩膀上,然后让他将牛角口对准龙头。徒弟依言照做,小白龙被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飕———”的一声,便被吸入了牛角之中。
黄老司带着小白龙走出洞口,刹那间,山前山后风云变幻,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乌云迅速聚集,雷电交加,豆大的雨点铺天盖地地倾泻而下。龙牙河的水位急剧上涨,滔滔洪水如猛兽般奔腾而来,那些刚才还在大吃大喝的人躲闪不及,连人带桌子都被洪水无情地冲走了。此时,黄老司化作一只老鸹,悄悄飞到洞边,偷听龙公龙母的谈话。只听龙母忧虑地说:“老鸹在叫,怕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龙公却满不在乎:“管他的! 他不过擒走了我外孙,要是敢擒走我家孙儿,哼哼,我非得用水灌满龙牙河,把人和房子统统冲走,田土也全刮个精光!”听到这话,黄老司不敢迟疑,连忙退出洞外。
按照以往的规矩,擒龙之后必然要降雨,降雨之后也要把龙放走。在放小白龙回洞之前,黄老司精心准备了一个亮晶晶的银项圈,当作送给龙公龙母为人间降雨除旱的谢礼。准备进洞时,黄老司特意叮嘱乡亲们在洞口敲锣打鼓,热闹非凡,并在洞口挂上一串草鞋,同时对徒弟说道:“一旦看到草鞋动起来,就好像在打架一样,那就是洞口要合拢的信号,你得赶紧用大鼓把洞口封起来,千万记住了!”
黄老司带着小白龙刚进入洞中,奇异的事情就发生了,洞口的草鞋竟像是有了生命一般,开始“打斗”起来。洞外的人们都被这稀罕的一幕吸引,纷纷围过来观看,一时间看得入神,全然忘记了敲锣打鼓。黄老司的徒弟也是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同样被眼前的景象惊得不知所措,竟把师父交代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没有及时拿大鼓去封洞口。等他突然想起师父的叮嘱时,洞口已经急剧缩小,连大鼓都放不进去了。他赶忙掏出司刀封堵,可司刀不过是钵头大的一个铜圈,洞口最终就只剩铜圈那么小了。
原来,龙公龙母得知龙外孙平安归来,立刻施展法术关闭洞口。其实,黄老司早就料到了这一步,所以提前做好了安排,原本满心以为可以凭借牛皮鼓的支撑钻出洞去,却没料到洞口最后变得如此之小,根本无法出去。徒弟因为自己的疏忽误了大事,心中暗暗叫苦不迭。无奈之下,他只能返回洞内,继续探寻其他的出口。
洞里愈发黑暗深邃,徒弟心急如焚,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就在这时,前方突然出现了一只水獭,它毛茸茸的长尾巴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一蹦一跳地在前面为他指引道路。水獭开口说道:“跟我走吧,我会带你离开这个洞。”于是,徒弟跟着水獭在洞中艰难前行,走啊走,仿佛过了漫长的岁月,足足走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到了洞口的光亮。水獭临别前嘱咐他:“你回到寨边后,先吹一阵牛角。要是你家孩子吹牛角回应你,你就能安享万年;要是他吹口哨回应,你就只能活三年零六个月了。”说完,水獭便转身消失在洞的深处。
黄老司历经千辛万苦走到寨边,迫不及待地吹起了牛角。他的妻子听到牛角声,急忙催促儿子:“你爹回来了,快吹牛角迎接他。”儿子却满脸怀疑:“都一个多月了,爹在洞里早烂掉了,怎么可能回来。”第二次牛角声响起,儿子依旧不相信父亲真的回来。等到第三次牛角声响,妻子再次急切地催促儿子,儿子半信半疑,只是撅起嘴巴打了一声呼哨,当作回应。黄老司回到家中后,果然如预言一般,只活了三年零六个月便与世长辞了。
从那以后,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那个神秘的洞穴始终只流出一股钵头大小的水流。为了纪念这位造福一方的黄老司,龙牙河一带的苗民们便将这个洞命名为“乾州黄司洞”。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名字渐渐走样,最终演变成了如今的“黄石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