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景双善 梁淑芳

阅读提示

两个公交创新工作室一起抱团创新,保障了公交安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不仅给乘客提供更加安心、便捷的出行,也在公交行业播下创新的种子,带动更多青年职工成长。

“我们初步实验用8块锂电池制作了应急启动电源,目前效果不错,便于携带,满足室外更多车辆启动需求。”乌鲁木齐市公交集团车辆维修服务中心新能源技术革新工作室负责人刘泽宇介绍道,这是该工作室与乌鲁木齐市公交集团经营一部马世鑫创新工作室联合研发制作的第三个设备。

“按一辆公交车启动一次5秒测算,这个小型应急启动电源可以启动150次。”马世鑫颇为自豪地说。

一个侧重于新能源车辆维修,一个侧重于公交车节能降耗,两个创新工作室为何抱团创新?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想做到1+1>2,通过合作节约维修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好问题车辆,给乘客提供更加安心、便捷的出行。

告别“单打独斗”

刘泽宇是一名“90后”,马世鑫是位“80后”,两人2017年结识,当时刘泽宇还是一名维修工人,而马世鑫是全国公交行业节能技术明星。

两个工作室合作始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2023年,马世鑫在车辆零修作业中发现发动机电脑板损坏造成公交车辆停运现象比较多,究其原因基本都是控制电子节气门芯片过载损坏造成的。是零部件质量问题还是驾驶员的操作不当?“其实维修不是目的,主要想着如何预防,做到提前干预。”马世鑫泡在车间里研究,正好碰到了来借设备的刘泽宇。

刘泽宇对他讲道,他们也遇到了同样的维修问题,经过与驾驶员交流和排查,发现问题主要是由于驾驶员的操作习惯和节气门过脏,造成节气门卡滞。“这些维修车辆主要跑乡村线路,线路扬尘大,会造成节气门过脏。”马世鑫恍然大悟。很快,在两人的提议下,乌鲁木齐市公交集团六个车队提出了定期清洗节气门,特别是城乡线路车。“我们一部406辆车故障降低了一半左右。”

此后,马世鑫主动找到刘泽宇,想让自己团队中的6人到他们工作室学习,解决更多的维修实际问题。“刘泽宇创新工作室的设备新,队员年轻化,专业能力强。”马世鑫创新工作室队员穆宗磊说,这两年新能源车辆是趋势,技术革新更有必要,能有这样的交流学习机会,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很大帮助。

抱团研发维修工具

在合作中,对于公交车辆配件检修困难导致维修成本偏高的问题,刘泽宇和马世鑫多了些思考。

“我们需要培养精于电路检测、熟悉传感器原理、了解配件化学材料构成等方面的人才,以增强创新动能,进一步提升维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刘泽宇积极探索推行新型师带徒机制,建立师傅与学徒工作计划,完善过程考核和阶段评价机制,注重师徒双重考核,带动人才队伍梯次发展。

“创新工作室”团队以“学、练、优、树”为创建目标:即学业务、练本领、优服务、树形象。作为带头人,马世鑫和刘泽宇利用业余时间,带领青年班组对样板车间进行细致测量,强化创新思维能力,共同规划出维修样板车间。随着“90后”和“00后”的陆续加入,维修保养的骨干力量越来越年轻化,小发明也多了。

说话间,记者看到了操作台上的新能源电池测量板,工作室成员雷富成向记者讲述这个小发明的来龙去脉。

在维修新能源公交车高压电池时,在电池未整体拆分时,只能用万用表或内阻仪通过电池采集排线上的插头测量单体电池的电压、内阻或补电。由于插头插针较小,测量电压等参数时,需要万用表的笔头与插头内的接线端子导通。测量内阻时,需要内阻仪的夹子连接插头,需要专门制作导线,测量极为不便,操作不当还会使插针短路,有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

这个棘手的问题引起了刘泽宇和马世鑫的注意,“咱们需要想个方法,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雷富成一点一点绘制着新工具的草图。一个星期后,第一版图纸完成。电路板、插件、接头……很快,第一版新能源电池测量板制作完成。怎么能让它兼容多种检测维修设备呢?大家集思广益,将电路板检测端口设计成双面加宽的金属连接片。

“这个检测板使用起来很顺手,以前检测一个电池模组需要约五分钟,现在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最重要的是连接片方便使用安全,检测时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雷富成自豪地说道。

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创新活力

两个工作室的联动,保障了公交安全,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工作室的成员都来自一线,常常和各种车辆故障打交道。大家发现,你会遇到的故障,他可能也会遇到。但是因为没有梳理总结,有时候就会在维修上浪费时间。

“你们工作室要不要把这些常见故障总结成书,这样大家维修时就有章可循。”车辆维修服务中心副经理冯军的一句话,给两位带头人带来启发。

“我们整理典型的故障案例,向技术骨干们取经,为了让内容更具有实用性,还补充了大量照片,图文并茂地进行展示。”刘泽宇说,他们整理的内容不仅包括不同车型的故障分析,还包含故障的诊断与维修过程展示等,为生产一线维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公交车的电路数据在书本上找不到,车辆零部件的安装位置在书本上也查不着。理论和现实中操作不在一个‘频道’上。”艾力克木·阿斯卡尔今年29岁,如今是乌鲁木齐市公交集团车辆维修服务中心新能源技术革新工作室骨干。他说,有一次他拆卸发动机上的传感器,虽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传感器还是被鼓捣坏了。为此,他感觉很自责,于是下决心向工作室成员学习,提高维修技术。

马世鑫讲道,刘泽宇有7年的一线维修经验,而他有12年的驾驶经验,他们各自发挥优势,能够带领团队拓展思路,提升创新创造活力。

“一个人强不是强,整个队伍强才是真的强。我希望两个工作室一起带出来的队员能在公交行业播下创新的种子。”刘泽宇对于工作室的合作,有着清晰的认知和执着的坚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