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

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深山密林,一把地质锤敲开了一块灰褐色岩石。几片细小的骨骼碎片,从岩层中显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敏屏住呼吸——这或许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刻。

2023年11月11日,这个被戏称为“光棍节”的日子,成了改写鸟类演化史的开端。岩石中暴露的肩胛骨与乌喙骨,在古生物学家眼中如同密码:它们分离的结构,是鸟类区别于恐龙的关键特征。王敏团队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团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些信息,王敏很兴奋:“这应该就是鸟类化石!”

一年多后的2025年2月13日,这块被命名为“政和八闽鸟”的化石登上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宣告了一个震撼学界的发现——现代鸟类的体型结构,早在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就已出现。这比此前认知提早近2000万年,改写了鸟类演化的历史。

“‘政和八闽鸟’是里程碑式的发现,是自19世纪60年代初始祖鸟化石发现以来,最重要的鸟类化石。”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斯蒂芬·布鲁萨特对该成果给出如此评价。

此刻,1.5亿年前的侏罗纪天空,正在八闽大地的岩石中缓缓苏醒。


政和八闽鸟和政和动物群生态复原图。赵闯绘制

深山中的“光棍节”奇迹

鸟类从恐龙演化而来已是学界共识,但其演化过程及重要节点,因化石证据稀缺而迷雾重重。

发现于德国的始祖鸟,生活在约1.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曾被认为是最早的鸟类,不过始祖鸟的分类位置近期受到质疑,部分研究认为始祖鸟更像是一个长着羽毛的恐龙,而非鸟类;包括近鸟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也都曾被归入鸟类,但这些假说都存有巨大争议。

一个重要争议点在于,始祖鸟、近鸟龙类、擅攀鸟龙类这些“准鸟类”,仍具有和恐龙一样的长尾骨,至少在体型上与鸟类大相径庭。

这些疑惑就像一朵乌云,笼罩在鸟类起源的节点上,困扰着演化生物学家。

侏罗纪究竟有没有确切的鸟类?

“现在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古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说。

2021年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组建联合团队,在福建省内开展古生物和地层考察工作。

“科研团队在福建发现的‘政和八闽鸟’,仅比始祖鸟晚约两三百万年,但已展现出现代鸟类的身体构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这对于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意义非常重大。

2023年9月,科研团队在福建省政和县首次发现奇异福建龙恐龙化石,并命名“政和动物群”,为研究东亚晚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全新窗口。

两个月后,团队在“政和动物群”研究中发现确证了全球最古老的鸟类——“政和八闽鸟”。

2023年11月11日清晨,福建政和县杨源乡笼罩在雨后薄雾中。

科研团队的帐篷里,飘出一股辛辣的火锅香气。前一天的大雨让山路泥泞不堪,队长王敏宣布停工休整。队员们围着电磁炉涮牛肉,有人打趣:“光棍节就该吃火锅——反正咱们和化石一样‘单身’。”

午后,山风卷走云层,阳光刺破雾气。队员冯文清蹲在帐篷外抽烟,忽然眯起眼睛:“地干了。”这三个字一出,15人的队伍瞬间动了起来。地质锤、刷子、防水布被塞进背包,一行人进发了。

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技术人员林虓举起地质锤,敲向一块灰褐色泥岩。岩片剥落的瞬间,一抹象牙白的弧光闪过。

虽然只有部分肩带骨骼暴露出来,但是分离肩胛骨和乌喙骨,以及和鸟类相似的形态,让王敏第一时间想到这可能是一件鸟类化石。

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政和八闽鸟”的化石。

最特殊的,是它不足拇指大小的尾综骨——这正是现代鸟类短尾结构的雏形。

这个由数枚尾椎愈合而成的结构,如同现代鸟类体型的“基石”:尾巴缩短、重心前移、飞行能力完善……

“这些发现,证明现代鸟类的演化拼图比想象中更早完成。”王敏说。


古脊椎所和福建地调院联合考察队发现政和八闽鸟正型标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供图

1.5亿年前的“时空胶囊”

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修复技师李岩戴着显微眼镜,用钻头在围岩上刻出0.2毫米的细槽。

数百小时后,一件震惊学界的标本浮现:体形接近今天的凤头鹦鹉,体重150—300克,披着艳丽的羽毛,生活在类似湖边沼泽的环境。

“这些改写了演化时间表。”王敏指着化石解释。

此前,始祖鸟等侏罗纪“准鸟类”都拖着20多节尾椎骨的长尾,像蜥蜴的尾巴般笨重。“政和八闽鸟”的发现证明,早在1.5亿年前,鸟类已开启“减重计划”:尾椎融合缩短,重心前移,为飞行进化铺平道路。

更惊人的证据,藏在另一块拇指大小的化石中。经过几何形态学分析,这件单独保存的叉骨与1.3亿年前的今鸟型类极为相似。

若最终确认,鸟类起源时间或将推至早侏罗世。徐星说:“这意味着,侏罗纪的天空可能已盘旋着多样化的鸟类。”

经过对其中一块化石长达一年的修复和系统发育分析、身体构型研究等,科研团队于近期确定了该化石属于鸟类,并将其命名为“政和八闽鸟”。其属名“八闽”是福建的古称。

“‘政和八闽鸟’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侏罗纪鸟类。”王敏介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政和八闽鸟”是仅次于始祖鸟而最早分化的鸟类支系,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鸟类之一,将现代鸟类起源的时间推进到距今1.72亿年至1.64亿年。

“政和八闽鸟”的骨骼,像一座停摆的演化工厂。它的肩带骨骼具有进步特征,和白垩纪鸟类更为相似;但前肢的三根“手指”却保留着爪子,与近鸟龙等带羽恐龙如出一辙。“仿佛造物主用不同时代的零件组装生物。”徐星这样解释“镶嵌演化”。

团队用3D建模还原了这种矛盾:当“政和八闽鸟”展翅时,进步的肩关节有利于飞行,原始的前爪却更适合攀爬。“它可能生活在湖沼边的蕨类丛中。”王敏推测:“短尾帮助它在密林间灵活转向,爪子则用于抓握树枝。”

这种过渡形态,正是达尔文预言的“缺失环节”。


政和八闽鸟正型标本。王敏供图

300立方米的“科学赌局”

回望发现之旅,王敏用“海底捞针”形容。

2021年春,团队在福建霞浦早白垩世地层挖掘80天,只找到鱼化石和龟甲片。

真正的挑战来自地层本身。政和动物群埋藏在湖相沉积岩中,1.5亿年的构造运动让岩层扭曲如千层酥。队员们用地质锤,3年间,15人团队清理出300立方米岩石,相当于填满125个集装箱。

团队驻扎在政和县大溪村,每天徒步上山,在数百平方米的采石坑中“刮地皮”——将岩石劈成手机大小的碎块,寻找蛛丝马迹。3年间,他们只找到2件鸟类化石。

“古生物研究像‘开盲盒’,90%的时间面对失败。”王敏坦言。

“最枯燥时,我们甚至用火锅赌天气:下雨就停工,放晴立刻上山。”队员冯久桐回忆。

2023年深秋,当“政和八闽鸟”化石终于现身时,团队却陷入沉默——所有人都在反复擦拭眼镜,生怕眼前的奇迹是幻觉。

王敏说,尾综骨结构是构成现代鸟类体形的基石,它的出现对身体重心前移、后肢和尾骨的独立运动以及飞行能力的完善至关重要,“政和八闽鸟的发现首次揭示了现代鸟类的身体构型在侏罗纪就已经出现,比此前的时间推测又向前推进了近2000万年”。

如今,“政和动物群”已发现恐龙、离龙、龟鳖类等化石,成为窥视侏罗纪生态的新窗口。

在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陈福龙看来,不仅是“政和动物群”,福建中生代盆地探寻恐龙和鸟类化石的潜力很大。

目前,福建已基本查明全省中生代地层的分布与特征,为发现恐龙和鸟类化石提供了坚实基础和重要线索,有3个重点区域尤其值得关注:闽西红层盆地,是恐龙足迹的“露天档案馆”;闽东火山盆地,是火山灰下的“化石冰箱”;闽西南与闽北地区的河湖地层,是鸟类起源的“神秘摇篮”。

2025年,团队计划向福建、浙江的更古老地层进发。

王敏的背包里装着“政和八闽鸟”化石的3D打印模型——既是吉祥物,也是“演化罗盘”。

“我们现在知道,1.5亿年前就有现代鸟类的雏形,”他抚摸着模型上的尾综骨:“那么2亿年前的地层里,会不会藏着更原始的‘设计师’?”

“每一次发现都在提醒:生命演化的剧本,远比我们想象的恢宏。”周忠和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