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同济大学举办的《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被社会公众和邬达克迷称为“宝藏展览”,展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联合主办,展览计划于2月18日落幕。
正当许多邬达克迷为自己不能及时前往学校打卡这个展览而感到遗憾时,2月17日晚上,从主办方再次传来展览延长展期的利好消息。
《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展览现场(2月18日下午拍摄)展览第二次延期,展期至4月18日结束
2月17日20:58,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通过公众号发布相关消息,在推文当中提到,由于《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展览受到热捧,学院特将展期延至2025年4月18日,并欢迎社会公众前来观展,现场亦可观看滚动播出的五集纪录片《邬达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通过公众号发布展览延长消息
去年展览开幕时,按计划举办到2025年2月14日
记者第一时间向主办方询问,并得到确认,这也是展览第二次延长展期。去年12月底展览开幕时,按照计划,举办到今年的2月14日结束,春节之后,主办方宣布延长到2月18日。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导演兼制片人陈庆是纪录片《邬达克》的总导演、制片人和展览主策展人之一:她告诉记者:“昨天(2月17日)下午我们还在讨论撤展后续的事宜,傍晚我就收到展期可以延长到4月18号的大惊喜,两个月的展期一下子变成了四个月,展览的后续还会有哪些有趣的人和好玩的事儿呢?忽然间,我又有些期待了。”
去年12月底展览开幕时,同济大学校园显示屏的展览海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华霞虹是纪录片《邬达克》学术顾问之一,也是这次展览的主策展人之一,她告诉记者:“可能是观众们对城市建筑历史的热情感动了天意,本拟情人节之后收尾的《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展览将再次延期。还有两个月,欢迎新老朋友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园看展,看建筑,看三好坞(“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陈从周先生设计的现代园林,同济大学著名的景点)。开学后我们还会增加五集纪录片《邬达克》的英文版滚动播放。展览将于4月18日最美樱花季以后正式谢幕!”
纪录片《邬达克》的受访嘉宾钱健先生在展览现场参观(2月18日,宋雷拍摄)
2月18日当天,纪录片《邬达克》的受访嘉宾钱健先生和太太宋雷在展览现场参观。华霞虹向记者介绍:“钱健先生是负责国际饭店建设的馥记营造厂的工程技术主管金福林先生的外孙,也是我们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校友,自己创建了上海圆直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同去的宋雷老师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她是我们规划系的校友。”
《邬达克》总导演&展览主策展人:关于每一个人的“连接”
此前的2月14日是展览最初计划的结束日期,当天徐家汇书院报告厅气氛热烈,纪录片《邬达克》的主创团队与上海观众首次欢聚一堂。现场放映了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并出品的大型人文纪录片《邬达克》,这也是纪录片《邬达克》中文版在国内的首映活动。而在放映结束之后,主创团队及神秘嘉宾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据主办方事后统计,这场放映交流活动时间长达五个小时,创下单场活动最长记录。
2月14日,纪录片《邬达克》在徐家汇书院的放映交流活动
记者注意到,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办的这场展览,展览名称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连接”,而放映交流活动当天现场的神秘嘉宾大多是纪录片中出现的拍摄嘉宾,包括杜海军、邵庆、龚大维、方毓强、金正文、胡平、宿新宝等人,每个人都在细数自己与纪录片《邬达克》的连接。而在展览当中,这些拍摄嘉宾都有集中呈现。
作为纪录片《邬达克》的总导演、制片人和展览主策展人之一,陈庆在2月18日告诉记者:
从开机那一刻起,我就很明确,邬达克是一位百年前生活在上海的欧洲建筑师,但是纪录片《邬达克》要找寻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深处的过往,更是这段过往与当下和在地的连接,我希望整部片子是一个开放的叙事,我们要通过片子来探寻邬达克为什么会在离开上海70多年后成为“网红”、成为上海的“城市符号”之一?他和他的故事跟今天的每一个“我”的关系。所以我希望有一些当下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物进入,他们不仅带来自己和邬达克、和邬达克建筑的故事,更希望带来他们自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故事。但是很遗憾,篇幅所限,我们可能拍摄了很多内容,最终的呈现都是寥寥数笔。所以首映分享会现场,大家居然不约而同地细数摄制组拍摄了多长时间、最后在片子呈现了多少?长则不过三分钟,短则不过2个镜头。正是这些嘉宾丰富的个人生命故事,共同构建了纪录片《邬达克》的厚度和温热。
画家杜海军(展览现场)
画家杜海军(放映交流活动现场)
画家杜海军是摄制组拍摄的第一位人物。2021年11月28日,陈庆在上海邬达克纪念馆举行开机仪式时,看到纪念馆里展陈了杜海军的作品,她就产生好奇感:“一个2006年才来到上海做职业艺术家的人,为什么会用了这么多篇幅来画邬达克建筑?他了解邬达克吗?他在邬达克的故事里看到了怎样的自己?所以开机的当天我们就对他进行了第一次采访拍摄。有一个小插曲是,某一次在杜老师画室里的拍摄,我不够满意,回来看素材的时候就说了几句,后来摄影师曲立岩居然又悄悄联系杜老师去上海补拍了一次。这件事儿直到一年后,我跟杜老师在他的个人艺术展上重逢才知道。当然我们并不鼓励这种行为,但说明其实我们主创团队每一位都很较劲儿。”
上海老洋房中介邵庆(展览现场)
上海老洋房中介邵庆(放映交流活动现场)
邵庆先生的名片其实陈庆冒充买房者咨询之后才拿到的。至于为什么想要讲一位老房子中介的故事,因为陈庆第一次来上海调研起,有朋友听说陈庆为邬达克而来,就立即推了一条老房子的销售信息,而房子重要的卖点就是邬达克设计,甚至价格也比同类型、同地段的要贵。
再联想起此前华霞虹教授因为邬达克被过度“消费”而拒绝拍摄的事情,我很想一探究竟。于是去接触了很多中介。邵庆非常打动我,他也是一个异乡人,在上海生活工作了20多年,因为户口不在上海,到现在他都不认为自己是上海人,连“新上海人”都不是。但是他如此热爱这座城市,他去做文化志愿者,他不大的住处里堆满了有关上海历史文化的各种书籍,他业余做了一个推广上海历史建筑的自媒体号《上海老洋房1843》。他的自我介绍是”喜欢老房子,喜欢上海, 喜欢梧桐树下的老房子, 喜欢每一套老房子的历史传奇, 传播老房子文化, 期待认识更多有缘人“。甚至于在邬达克身上,他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觉得是鼓舞人心的故事。后来刘冬实导演拿着名片去采访拍摄他,也被他打动,以至于后期关于他的段落一删再删时,每次都很纠结和心痛。其实正是很多像邵庆的这样的普通人的推波助澜,让邬达克这样一代中外建筑师从历史深处走向我们。
2021年11月28日的开机仪式上,摄制组正式向上海市民征集线索。“如果,您恰好曾经在邬达克设计的洋房和公寓中居住过;如果,您的祖辈恰好参与过与邬达克同时代老建筑的设计和营造;如果,你恰好听说过那些遥远尘封的往事,无论有关克利洋行、公和洋行、邬达克打样行、馥记营造厂……还是有关‘孤岛’中的犹太人、‘译意风’小姐……如果,您的家里,恰好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影像和图片,那么,请联系我们。”陈庆说,哪怕只是只言片语,哪怕只是零星记忆,哪怕只有一张模糊的照片,都请联系他们,“我们一起来讲好邬达克的故事,一个和你我有关的故事。”
邬达克打洋行练习生龚龙海之子龚大维(展览现场)
邬达克打洋行练习生龚龙海之子龚大维(放映交流活动现场)
据陈庆回忆,因为一直想要看到邬达克在上海生活的360度全方位视角,这位建筑师的上下前后左右接触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所以摄制组才会向上海市民征集线索。龚大维先生的祖父曾经是与邬达克合作过的营造商,祖父早逝后,家中妻子儿女没有生活来源,就托人找到了邬达克,邬达克很爽快地同意龚先生的父亲、当时只有14岁的龚龙海先生去自己的打洋行做练习生,工资也不菲,足以养活家中母亲和妹妹,还能供妹妹读书。
龚大维的这条线索是资深媒体人方毓强老师提供的,因为很多年没有联系,陈庆还记得方毓强陪着自己晚上坐地铁、骑单车去龚先生家第一次拜访的情形。“龚先生的讲述无疑给了邬达克的故事另一个维度,他提供的照片中,能看到当时邬达克打洋行里的员工大多是中国面孔。但是龚大维先生也很遗憾,没有在父亲健在的时候了解更多父亲与邬达克交往的历史细节。我相信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和记忆散落在这座城市的某些角落里,也很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听到。”
邬粉汪一澜女士的父亲、方毓强、陈庆在放映活动的现场交流之中(汪一澜女士绘制)
有意思的是,邬达克不但留下了一系列的经典建筑作品,而且他在交大徐汇校区内也留下了自己的经典作品,据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原主任陈泓介绍,1929年、1930年期间邀请邬达克设计建造的“工程馆”和“铁木工厂”。这是两幢极具特色的建筑,以其内部精到的功能分布和紧跟国际科技的实验设备、研究条件让同学尤衷称赞其为“科学的殿堂”。
陈泓先生与纪录片《邬达克》导演晏然在去年12月底的展览开幕式上
在功能与艺术关系的处理上。这两幢建筑的完美处理是又一个典范。“工程馆”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楼建筑,呈“口”字型,体积庞大,造型平实,细部简约,外墙饰以钢钎状的装饰肋,采取竖线条划分,富有动感,有视觉延伸的效果,渐进形的方框门廊与进门后看到的北面拱形门窗相互衬映,在厚重中不失轻盈,在现代中,不失古典,手笔多有独到之处,使工程馆的外观与其名称十分相称。底层设有锅炉房、机械、水力、金工、材料、电气、标本等各种试验室,上层设有教室、绘图室、演讲厅、仪器室、模型室、教授休息室等,成为当时上海设施最为完善、设备最为先进的教学实验大楼和科学活动的主场地之一。
《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纪录片文献展暨上海近代建筑师研究同济学术谱系展》:展览时间至2025年4月18日,地址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地下展厅,公众可凭身份证件入校。
《一位上海建筑师连接的世界》展览现场(2月18日,宋雷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