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末,苏联解体,车臣共和国单方面宣布从俄罗斯联邦中脱离,这一行动立即在莫斯科激起轩然大波。杜达耶夫政权拒绝与俄罗斯中央政府进行任何有建设性的对话,反而在车臣境内推行极端民族主义政策,迫使大量俄罗斯族居民背井离乡。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叶利钦政府在1994年痛下决心,决定采取军事手段,以重新确立对车臣的控制。
俄罗斯联邦军队迅速制定名为“闪电战”的军事行动计划。该计划旨在以雷霆万钧之势占领格罗兹尼,摧毁车臣武装力量的指挥中枢。俄军高层低估车臣武装的力量,认为他们装备简陋、组织松散,难以与正规军抗衡。然而,这种轻敌思想最终让俄军在实战中付出沉重的代价。
1994年12月31日,俄罗斯联邦军队的第131摩托化步兵旅率先踏入格罗兹尼市区。表面的宁静之下,隐藏着即将爆发的血腥风暴。车臣武装分子早已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布置严密的防御体系。他们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在高楼大厦中设立狙击点,在街道交汇处埋下反坦克地雷。
俄军装甲部队刚进入预设的伏击圈,车臣武装便发起全面攻击。RPG火箭弹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狙击手的精准射击让俄军的指挥系统陷入瘫痪。狭窄的街道限制俄军重型装甲车辆的机动性,短短数小时内,第131摩托化步兵旅损失惨重,26辆主战坦克中有20辆被击毁,120辆装甲运输车仅剩18辆。
随后的48小时里,格罗兹尼城区陷入一场惨烈的巷战。车臣武装采用灵活的小组战术,通过对讲机保持联系,而俄军的通信系统却因地形复杂和电子干扰而失效。许多俄军部队失去联系,在陌生的城市中迷失方向,陷入混乱。狙击手的威胁、简易爆炸装置的突袭,以及巷战中的短兵相接,让俄军的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战役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第131摩托化步兵旅和第81摩托化步兵团几乎全军覆没。第131旅在市中心的300多名官兵中,有70人阵亡,包括旅长在内的多名高级军官壮烈牺牲。而第81摩托化步兵团的命运更为悲惨,仅有1名军官和10名士兵成功逃脱。车臣武装分子的残忍行径更是骇人听闻,他们竟将俄军阵亡将士的遗体堆成临时掩体,这一行为严重违背战争伦理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场战役暴露俄军在城市作战中的诸多不足:情报收集不够全面、部队协同作战能力低下、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欠缺。战后,俄罗斯军方对城市作战理论进行全面革新,加强特种部队的建设,并在军事院校中增设城市战训练课程,以提高部队在城市环境中的作战能力。
许多国家的军事专家将格罗兹尼巷战与越南战争中的顺化战役相提并论,认为这两场战役都充分展示现代城市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各国军事机构纷纷将格罗兹尼巷战作为研究案例,重新审视城市作战的战略和战术。这场战役促使许多国家加强城市环境下的军事训练,并着手研发专门的城市作战装备,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城市战。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