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无疑是其在国际舞台上立足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中,军事发展作为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部分,直接紧密关联着国家的国防安全与国际地位。在军事装备领域,海、陆、空三方面的装备发展备受全球瞩目。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源,在战机和舰艇等方面深入钻研,全力力求提升自身的军事装备水平,以在国际军事竞争中抢占有利地位。
战机凭借其卓越非凡的飞行性能和强大惊人的打击能力,成为空中作战的核心主导力量;舰艇依靠先进精密的武器系统和出色优异的续航能力,在海洋中坚定捍卫着国家的海洋权益。然而,陆地战场上的重要装备 —— 坦克,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二战期间,坦克作为陆军的主力核心装备,凭借强大威猛的火力、坚固厚实的防护和灵活敏捷的机动性,在枪林弹雨中无畏冲锋陷阵,为战争的胜负走向起到了决定性关键作用,深受各国陆军的青睐与重视。
上世纪 80 年代,国际军火市场上一场激烈紧张的坦克订单争夺战扣人心弦。美俄两大军火出口强国,为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巨额订单,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各展神通。美国主推的 M60 坦克,以其精准无误的火力打击著称闻名;俄罗斯力荐的 T72 坦克,则凭借坚固厚实的防护装甲声名远扬。然而,最终这笔订单花落中国。伊拉克在审慎权衡自身作战需求和有限预算后,果断坚定地选择采购我国的 1150 辆 69 式坦克,并且以现金全额支付,干脆利落、毫不拖沓。究其原因,中国 69 式坦克不仅性能完美满足伊拉克的作战需求,价格更是极具吸引力、优势显著。以伊拉克当时的预算,购买美俄坦克只能得到 200 至 300 辆,对战局的影响微乎其微、作用甚小;而购买中国坦克,却能迅速高效地组建起上千辆的大规模装甲部队,大大增强了战斗力。这一事件充分有力地彰显了中国军事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也深刻体现了中国在军事装备研发方面的卓越杰出成就。
将视角从军事装备领域转向技术发展领域,中国在发动机技术上的突破,如同中国 69 式坦克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成功一样,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与技术底蕴,并且与中国在资源战略等多方面的成就相互呼应。
在技术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在早期面临诸多困境,关键技术易被西方国家卡脖子,技术封锁给中国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不仅把控关键技术,还对中国进行技术禁运,使得中国技术发展受限。然而,中国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突破技术瓶颈。中国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在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甚至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
美国在技术发展上起步早,凭借经济支持和长期积累,在众多领域优势明显。但如今,中国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实现了对美国的反超。发动机制造一直是中国技术突破的难点,该领域技术要求极高,早期中国在这方面进展缓慢。随着技术不断发展,中国在大型器械和军事设备升级的推动下,摸索出发动机制造的优势。
时代发展对器械制造提出新要求,单一器械难以满足多方面需求,组合型器械优势凸显。中国顺应这一趋势,首创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这种发动机能为大型器械提供更强大动力,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的科研工作常由高校联合实力科研机构共同开展。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空天组和动力创新团队研发的飞天一号火箭冲压组合动力实验取得成功。实验中的发动机为飞天一号火箭提供强大动力,发挥巨大优势。此次发射成功,验证了国际上首次煤油燃料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超强模式。该发动机具备多模态平稳过渡和宽裕综合能力,突破热力气动条件,在超宽速高效燃烧组织等关键技术方面优势显著。
作为全球首创的组合循环发动机,其技术完全掌握在中国手中,使中国在相关领域不再受他国限制。数据对比显示,中国这项技术领先美国 30 年的制造标准。这一成果让国人信心倍增,意味着中国技术发展实现飞跃。此前美国在技术上对中国多有限制,如今中国技术能力提升,不仅突破技术瓶颈,还能在其他国家仍在努力突破时,迈向更高层次发展,优势十分明显。
这一技术突破与中国在资源战略方面的成就相互映衬。在稀土资源领域,中国通过一系列战略举措,如中蒙边境竖起电子围栏,限制稀土非法外流;领空新规使美国稀土飞机被困蒙古,美蒙稀土协议成一纸空文;英国货轮困在渤海湾,印度插手中蒙稀土战三条路线全告吹等,牢牢掌握了稀土资源的主动权。在能源领域,双鸭山褐煤的煤变油黑科技,让战机摆脱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度依赖,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中国陆上石油年产千万吨,彰显了强大的能源开采实力。这些资源战略布局为中国技术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而技术突破又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就像中国 69 式坦克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在国际军火市场赢得巨额订单,展现中国军事装备实力一样,中国首创的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凭借领先技术,在国际技术舞台上崭露头角。未来,期待中国在技术领域以及更多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全球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