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张军 记者 葛小林)近日,常州洛阳镇谈家头自然村的谈稼农发现了一块罕见的清代“分水碑”残件。从石碑上的相关文字猜测,“分水碑”与百年前当地发生大旱情有关。为解决旱情用水纠纷,将分水协议刻在石碑上,供后世借鉴。据悉,“分水碑”是旧时基层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份协议,在乡村治理和水利建设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值得保护。
谈稼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不久前,他在村上发现了一块罕见的“分水碑”残件。经过跟村上年长老人的探讨,查询了当地的汤墅村志等资料后,确认该石碑是一块清代时期的“分水碑”残件。
记者注意到,这块残碑为青石质,下宽60厘米,高85厘米,厚15厘米。四周有很宽的镜框式如意花纹。左边至石榫头中间为36厘米,右边有残缺,但可以推算总宽度为72厘米,从右至左有数行竖式文字,为楷体,每个字约2厘米大小,为阴刻,依次为:“……恩赐给示……筑坝争夺水利业……仰地保业佃人等知悉,嗣后……水利均沾,以资灌溉,适遇旱年亦……安尚乡十九都七图勒石”。
谈稼农说,这块“分水碑”曾竖立在村东南部,是清代某大旱年份久旱无雨,禾苗半枯,本村稻田取水的东浜西浜及南大河河道干涸,需从河底开挖龙沟,经行路桥向东至锡溧运河引水,再以人力车水的方法抗旱救苗。但地处南大河上游的邻村东渠、小塘岸等村民因急于抗灾自救,在行路桥段筑坝堵水,由此发生械斗。因事关秋收及全村来年生计,村上多名长者到县衙击鼓求救,幸县令体恤民情,当即鸣锣开道,到筑坝堵水处现场勘查办案,判决河水公用,沿南大河各村按田亩分时取水,严禁筑坝堵水,由地保督办,专门将此事前因后果和分水协议刻在石碑上,立在谈家头东南部的行路桥北,以供后世借鉴,村民称之为“分水碑”。
“由于残碑上没有明确年代,但我在前几年参与编修《汤墅村志》时了解到,邻村乾隆、嘉庆年间遇到两次大旱。我村与其相邻,遭遇旱灾应是同期。”谈稼农说,“碑上的落款安尚乡十九都七图,也与本村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的建置隶属沿革一致。”后来几经变迁,这块碑被损、掩埋,直到如今再次面世,只是目前只发现残件,已将该残碑运至谈氏宗祠保护。
记者查询近年常州出版的有关碑刻书籍,发现未有类似内容的碑,这件“分水碑”残件记录了当时的水资源分配、边界划分等信息,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常州图书馆古籍部专家朱隽告诉记者,这类“分水碑”,是当时基层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份协议,虽然在本地各种旧的县志上没有记载,但同样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在乡村治理和水利建设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值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