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巅峰”,被誉为“四大名著”之首。在诞生之初,它是以《石头记》或《风月宝鉴》之名流传的。由于被指责内容上有影射朝政、文辞上过于通俗、结局也不符合当时的儒家价值观,而一度成了清朝的“禁书”。直到乾隆朝后期,这一情况才得以解决。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内阁中书苏凌阿花费巨资买到了一部手抄本的《红楼梦》。一次偶然机会,他的好友和珅前来作客,苏将此作介绍给和中堂,没想到他看后一见倾心,赞叹此作文笔、情节俱佳。


当时和珅正在负责编修《四库全书》,他认为这么好的书不应当被无视,于是他联系高鹗,对后四十回进行了续写。修改完结后的《红楼梦》更符合教化世人的作用。但毕竟此书尚在封禁,于是和珅想了一个办法。他将《红楼梦》进献给了乾隆最宠爱的惇妃。


惇妃阅读之后,也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还常常因为剧中人物的遭遇而表现出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乾隆对此非常好奇,惇妃便将书中的精彩片段讲给乾隆听,并称民间所谓的道德人士将此书污蔑为禁书实为冤枉。

于是,乾隆命和珅重新审查《红楼梦》,和珅调查后直言这只是一部描写家事为主的才子之书,并无违逆之处。随后,乾隆正式下令解除《红楼梦》禁令。至此为止,不论宫廷还是民间,人们终于可以光明正大阅读这部小说了。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伟元排印的印刷本首次出版,它标志着《红楼梦》从手抄本向印刷本的转变进一步提高了此作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在《红楼梦》解禁后不久,乾隆得以阅读全卷,爱不释手,他还亲自抄写过原文。在与大臣闲聊时,他还认为此书取材于“明珠家事”。

在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乾隆抄本《红楼梦》,有学者认为它是乾隆亲自写成,上面还保留着批注、涂抹删改的痕迹,也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宫廷书家所写,如今它已经是一级文物了。


这件文物的内容更接近于《红楼梦》原作,字迹也精秀雅逸,笔画秀润自然,提按有致,切笔入纸,行笔中锋、侧锋并用,笔画挺拔遒劲,方圆结合,书写过程中轻重、疾徐、粗细变化明显,转折处圆劲如“折钗股”。结字端庄平正,略带几分险绝。楷行结合,墨色枯润相济,一派隽秀文雅之美。

时隔数百年再看这件文物,不禁折服于古人出神入化的文采与书法功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