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广州,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走进政府大厅,手中紧紧攥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他的眼神坚定,语气凝重:“当年游击队借了我家的钱,现在能还给我吗?”

工作人员接过纸条,仔细查看,上面写着的内容让他们倒吸一口凉气:“今借到大头井村鸿文三姐白米38旦70斤,大洋5000枚,金条8根,每根一两,待抗战胜利后由地方政府归还,利息按每年一倍偿还。”



落款时间是1944年,如果按借条上的利息计算,到了2011年,这笔欠款的金额已经高达3万亿。

面对这样一笔天文数字的债务,政府该如何回应?这笔钱到底该不该还?

抗日战火下的生死借贷

1944年,中国抗战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日军的铁蹄已经践踏了大半个中国,在南方,游击队成为抗战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游击队员们普遍装备落后,食物短缺,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这一年,李兆培率领的游击队遭遇日军围剿,部队伤亡惨重,被迫撤退到乡间隐蔽。但是,仅仅靠隐蔽是无法生存的,他们已经几天没有吃上一顿完整的饭,许多士兵饥饿至极,甚至晕倒在地。

面对这种情况,李兆培的副手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去找梁家借点粮食吧!”

梁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家中粮仓充足,财力雄厚,女主人鸿文三姐一直以乐善好施闻名。

鸿文三姐见到李兆培,听完他的请求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吩咐家人搬来粮食,还拿出了5000枚大洋和8根金条。李兆培大为震惊,这是一笔巨款,足以让游击队支撑好几个月。



“这些是给你们的,但你们一定要把日本人赶走!”鸿文三姐坚定地说道。

李兆培接过金条,感激不已,但他坚持要写下借条。他郑重地在纸上写下:“待抗战胜利后,由地方政府归还,利息按每年一倍偿还。”

这张欠条,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梁家的屋顶之下,成为了一段被岁月遗忘的承诺。

欠条重见天日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剧变,梁家也逐渐衰落。

时间到了2011年,梁家的后人梁诗伟已经年过七旬,住在一座年久失修的老屋里。这一年的一场暴雨,让他的屋顶出现了严重的漏水。梁诗伟决定维修房屋,施工队在拆除屋顶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生锈的铁盒。



当梁诗伟打开铁盒,取出那张泛黄的纸时,他的手微微颤抖。这张尘封了66年的欠条,终于重见天日。

因为家里实在贫穷,他思虑再三,还是带着欠条,走进了政府的大门。

3万亿的巨债

当政府工作人员计算利息后,得出的结果让所有人震惊。按照借条上的约定,67年的复利计算下来,政府需要偿还的金额已经高达3万亿。

3万亿,这个数字让所有人都不知所措。别说是地方政府,就算是国家财政,也无法轻易拿出这么大一笔钱。



政府开始调查这笔债务的真实性,经过多方考证,确认借条确实是真实的,借款人李兆培也确有其人。但问题是,这笔钱到底该不该还?

最后,政府做出了决定:不偿还3万亿,但给予梁家适当补偿,同时为鸿文三姐平反,承认她在抗战期间的贡献。

最终,梁诗伟接受了2万元的补偿,虽然远远不及3万亿,但他更在意的是让世人知道,鸿文三姐不是地主恶霸,而是抗战英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