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三年级四大考试之一的“一模”考试将至,鉴于它是高考前对学生实力的一次最有价值的考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今年“一模”语文考试难度如何?有可能考察哪些内容┅┅针对这些考生最为关注的问题,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北京高考语文研究与辅导专家王丹宁近日做出预判,同时为考生们提出了“闯关”建议。

解读语文命题新动向,预判“一模”语文考试难度

“相对于期中期末和‘二模’考试而言,‘一模’考试是高三这年四次比较重要的模拟考试中最值得参考的一次”,谈及“一模”考试的价值时王丹宁指出,“一模”考试意味着整个高三复习已经度过了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在这个阶段课程内容基本讲完了,很多考生对于自己的语文高考成绩也有了预估,有人是正反馈,有人是负反馈。同时,很多学校也会根据“一模”对学生表现做个基本“检阅”,老师会通过“一模”成绩对班里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个大致了解,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计划与复习方法。所以说“一模”考试是高考前对学生高考语文实力的一次预判,是最有价值的一次考察,考生们务必把此次考试看作非常关键的一环。

王丹宁还以海淀区为例对“一模”考试难度进行了分析,“难度一直在稳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考察形式上看,无论是单个题型的考法问法,还是所选择材料涉及的知识都在不断创新。从题目区分度上看,越来越有颗粒度,把学生区分得越来越清晰了。”

在王丹宁看来,判断“一模”难度不仅要看往年“一模”情况,更要看上一次模考情况,如海淀区高三期中考得很简单,期末考试的难度就上去了。按理说“一模”的难度应稍稍回落、但在期中考试难度之上,好让期末考试没考好的学生挽回些信心,所以难度上通常是难易交替后维持在一个比较中游的状态。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王丹宁提出了自己对“一模”难度的判断——“‘一模’的难度应该不会超过期末考试,但也不会差别太大。因为后面还有‘二模’,通常‘二模’的难度要低于‘一模’,因为这是最后一次考试,如果题出得太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考前的信心,所以‘二模’难度一般会适度往下降一些,因此‘一模’的难度就不能降的太多。”

谈及今年语文“一模”考试的命题趋势,王丹宁认为,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开年情况看,国际国内都有很多重大事件发生,而语文学科对这些社会变化又最为敏感,出题时有可能和这些社会热点相结合,出一些带有时效性、能够考察与学生时代责任、社会责任相关的题目。

王丹宁还列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出题形式,比如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选择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在作文中进行考察。其实去年新课标一卷中已经出现过相关作文题,而那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还属于追赶角色,今年“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则让我们由守势转为攻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阐发的内容就更多了。

“从往年北京出题习惯看,不会在作文里直接涉及社会热点阅读文本,但可能给你一个相关概念,让你与它相联系,比如之前高考出现的‘历久弥新’这个题目就与当年年度热点事件相结合。如果今年大作文还延续这种风格的话,可以出类似‘弯道超车’、‘文化积淀’、‘文化自信’或与创新相关方向的题目”,在预判今年“一模”可能出的作文题目时王丹宁指出,从2014年开始新高考改革到现在,在北京早已确定语文各个模块的题型及分值基础上,出题人会尝试小的创新,比如主观简答题中加入表格、文言文阅读增加情境性考察等,以确保试卷既有新意又不失熟悉感,从而保持“稳中求变”。

语文“一模”考试常见误区与正确“闯关”之道

谈及语文“一模”考试中考生的常见问题,王丹宁指出,部分学生在“一模”考试中过于紧张或是由于轻视,导致发挥失常;部分学生仍在使用陈旧的答题技巧应对“一模”考试,导致效率低下;还有部分没考好的学生,对于成绩的认识存在偏差┅┅有鉴于此,王丹宁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相关建议。

一是“一模”反映出的问题比分数更重要。在王丹宁看来,“一模”最重要的价值是发现问题。如果考生觉得这次考试的分数不理想,恰恰体现出这次考试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发现了问题,才能在接下来的一百天中进行针对性地提升和改变,而且语文学科的短板在这段时间里基本都可以补上。“所以重视‘一模’不要只盯着分数,分数背后的问题才是重点”,王丹宁指出,“‘一模’时该讲的都讲完了,所有模块都有可能往上提分。如果在‘一模’语文考试中取得115分以上的成绩,将对学生产生正向激励,有助于他们在高考中取得125分或是更高的成绩。反之,如果成绩不理想,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较大打击,所以建议考生们‘一模’前要把能掌握的技巧、新方法、能补的漏洞都尽可能做到最好。”

二是合理安排答题时间。王丹宁认为,有些考生明明“一模”前掌握了很多技巧,但“一模”成绩仍不理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时间没分配好,比如留给后面大作文、大阅读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根本不够用,说明前面阅读题的答题方法过于陈旧了。在日常教学中,王丹宁建议学生们要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一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在17分钟内完成,文言文和古诗词阅读可适当延长至18分钟左右,答完前三道大题后应确保剩余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整个试卷都答完之后还要留半个小时左右时间来检查、补充和完善。

三是要有选择地回归课本。在王丹宁看来,语文考试在所有学科中相对离课本最远,因为高中三年大多数语文课上讲的东西高考都不考,但这并不意味着课本不重要,回归课本需要选择性进行;比如对于背诵默写不仅要背熟内容,还要理解其中的千古传诵名句哪些最能表达作者的主旨情感、用了哪些代表性的技巧手法,并考虑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此外,还应关注文言文,分析课文中的词类活用、句式类型、实词和虚词,要从文言、句式、词类混合角度对它们进行句子成分分析,明白古人为什么这么说,甚至可以尝试在原来基础上做些修改变化,不能修改变化的也要思考原因何在,这样才能加深对古文的理解。除此之外,其他部分回归课本的意义则相对较小。

四是要避免因审题偏差而失分。王丹宁认为,避免审题偏差导致失分其实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仅仅是大作文审题立意他一般就要给学生讲十次课,这样做不是为了不丢分,而是为了如何写得更加深刻。对此王丹宁提供了一个按不同类型进行分析的简便方法,比如阅读题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主观题提问与作答信息间的因果关系,确保找到的信息与题干存在逻辑联系。对于大作文,他认为需要特别关注隐性要求,这是考生往往忽视而又最为重要的。隐性要求通常在字数、论点、论据等显性要求之外,隐藏在显性要求上方、材料下方或与题目相邻,满足这些隐性要求对确保文章不跑题至关重要。

针对一些考生关心的想在考试前的短期内积累作文素材的问题,王丹宁表示,他从2018年开始每年从高考结束后的9月到第二年的5月初分别整理出版两本《一本好素材》资料,发给自己的学生,内容涵盖的最新素材包括名人事例、名人名言及《人民日报》的优秀议论文范文等,总计500多页,且都标注了适用的作文题和核心观点,便于学生“一材多用”。对于没有报班的考生,王丹宁表示也可免费下载上一年的素材电子版作为参考,毕竟这些素材比传统老旧的素材更为新颖且贴近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