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针

流感的肆虐让许多家长在药师发药窗口抱怨:“以前孩子发烧,打一针退烧针就好了,现在却只能吃口服退烧药,喂药变得很困难。”的确,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中,发烧时打退烧针似乎是一种迅速降温、战胜病魔的“灵丹妙药”。

然而,如今走进医院,面对发热症状,医生很少再开具退烧针,它们似乎逐渐从常规治疗方案中消失了。这种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医学界对药物安全性的重新评估和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今天,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那些被时代淘汰的退烧针

安乃近注射液:退烧界的“双刃剑”


自20世纪20年代起,安乃近被广泛使用,但其副作用不容忽视:可能引发致命性的粒细胞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导致剥脱性皮炎等严重皮肤反应。尽管退热效果显著,但其风险远大于收益。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血液系统的隐形杀手

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可能导致粒细胞减少症和免疫力下降。其所含非那西丁成分与肾脏损害密切相关,多国禁用后相关肾病发病率显著降低。

柴胡注射液:从“儿童神药”到全面禁用


作为首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曾广泛用于儿童退烧。但其不良反应频发,包括过敏性休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致命风险。

地塞米松注射液:被滥用的“退热捷径”

糖皮质激素类退烧针(如地塞米松)虽能迅速降温,但会掩盖病情、抑制免疫,甚至诱发骨质疏松、精神障碍等长期副作用。

退场的动因

副作用远超治疗获益


安乃近注射液的血液毒性、柴胡注射液的过敏性休克、糖皮质激素类注射液的免疫抑制……这些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与其退热效果形成鲜明对比。医学界逐渐认识到,“见效快”不能以牺牲长期健康为代价。

从“退热”到“治本”

发热是症状而非病因,盲目退热可能延误诊断。例如,糖皮质激素虽能迅速降温,却可能掩盖感染扩散的迹象。现代医学更强调针对病因治疗,而非单纯压制体温。

监管与循证医学的推动

各国药监部门通过上市后再评价、修订说明书(如柴胡注射液增加儿童禁用警示)等措施,逐步淘汰高风险药物。

当代退烧用药的理性选择

口服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

这两种药物是WHO(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退热药,安全性高、副作用可控。但需要注意剂量与间隔时间,避免过量使用。

退热药≠消炎药

退热药用于缓解发热症状,主要进行对症治疗,建议患者体温≥38.5℃或患者明显不适时使用,而通俗说法的“消炎药”(通常包括抗生素和抗炎药)则直接针对炎症或感染的病因进行治疗;将退热药当“消炎药”使用可能掩盖病情,使用这些药物前应诊断明确,并遵照医嘱。

拒绝误区:避免“退烧越快越好”的思维

1. 体温38.5℃以下可优先物理降温。

2. 不推荐交替使用退烧药或盲目注射退烧针。

3. 儿童发热需警惕热性惊厥,但无需过度干预。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超范围使用。


一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祁俊华

二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药师 郑伟

终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药学部副主任/主任药师 莫小兰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邱一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