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18年,洛阳古城发生了一起诡异的事件:
有人在夜间看见了一只形如席帽的妖怪漂浮在半空中,这个帽妖不仅能自由飞行,而且还能幻化成狼的模样伤人。
这则流言传出后,在洛阳传得沸沸扬扬,甚至一度传到了北宋都城开封,后世称其为“帽妖案”。
帽妖案不仅引起了皇帝的重视,而且差点引发政变。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起被记载在《宋史·真宗实录》中的灵异案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介绍帽妖案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帽妖案发生于公元1018年,此时是北宋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年号天禧。
宋真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继位初期,北宋的经济在他的治理下有很大的发展,史称“咸平之治”。
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本励精图治的皇帝,却从此迷信祥瑞和灵异事件。
为了彰显功绩,同时为了树立威信,宋真宗听信谗言,甚至用收买大臣的手段为封禅铺路。
在中国古代,泰山封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仪式,除非有巨大的功绩,皇帝才会进行封禅。
在宋真宗之前,一共有五个皇帝举行过泰山封禅的仪式:唐玄宗、唐高宗、汉光武帝、汉武帝、秦始皇。
比起这五位帝王,宋真宗的功绩显然不值一提。
在执念的驱使下,宋真宗自导自演了一场“天降祥瑞”的戏份,并在宰相王旦的支持下成功封禅。
古人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真宗都搞出了这么一套迷信的东西来,下面的情况自然不必多说。
公元1018年,帽妖案爆发,一时间流言四起,弄得洛阳全城百姓人心惶惶,严重影响正常运转。
为了自卫,民众一到晚上就将门户紧闭,还有部分地区组织了民防,带着武器四处搜捕所谓的帽妖。
在中国妖怪文学中,以“帽子”为形象的妖怪一点都不多见,北宋的帽妖,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以至于现代人看到这段历史时,会情不自禁地将帽妖和UFO联系在一起。
帽妖案发生后,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王嗣宗却对此隐瞒不报,似乎有什么顾虑。
王嗣宗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执政邠州时,因当地人迷信狐神,直接派人拆除了狐王庙,还诛杀了许多被人迷信的狐狸。
因此,王嗣宗对于帽妖案的态度并不在意,在他看来,这种流言不久后就会自行消失。
让王嗣宗没有想到的是,帽妖案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帽妖案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河阳三城节度使将洛阳的传闻上奏给宋真宗。
此时的宋真宗迷信祥瑞,知道这件事后十分重视,立刻派遣御史吕言赶赴洛阳调查情况。
奇怪的是,吕言抵达洛阳之后,帽妖却销声匿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王嗣宗见状,心里也舒了一口气,不过他也明白,这件事已经不是流言这么简单了。
果然,在吕言返回京师后不久,帽妖传言又在京师传得沸沸扬扬。
此时的帽妖也变得厉害许多,从开始的伤人变成了吃人了。
帽妖传闻的盛行,引起了久居大内的宋真宗的恐慌。
为了平息谣言,宋真宗处理了多名官员,王嗣宗更是被贬为陕州知州。
甚至,宋真宗竟然打算“以玄制玄”,试图通过设坛做法的方式消弭灾祸。
宋真宗没有料到的是,他的办法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帽妖传闻愈演愈烈。
在民众看来,皇帝都如此重视,说明帽妖确有其事。
忍无可忍的宋真宗最终颁布了悬赏令,打算以检举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不得不说,这个办法确实比之前的好用,不久后,和尚天赏、道士梗概、散人张子元、张岗被逮捕。
经过审问,这些人都是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按照有司的判决,这些人全部被斩首。
不过,帽妖案并没有这样结束,京师的谣言暂告段落后,南京应天府也出现了帽妖的流言。
有了之前的经验,南京应天府的最高行政长官王曾对此事有很大的信心。
王曾是北宋时期的学霸,“连中三元”的获得者,不仅学识丰富,而且刚毅果决,颇有贤名。
流言发生后,王曾下令百姓夜不闭户,同时组织巡逻队在夜间搜捕。
如果有人发现帽妖,必须在官府叙说详细过程,还得在案卷上按手印。
这样一来,流言慢慢消失,最终不攻自破,再也没人讨论所谓的帽妖了。
帽妖案件虽然告一段落,但是之后又发生了彗星事件,导致朝野再度沸腾。
彗星袭月,在古代是不祥之兆,帝王必须有所作为,彗星才会消失。
心急如焚的宋真宗和大臣商议对策,得到的答案却是初中无太子,这才又彗星出现。
不仅如此,大臣还将帽妖案、彗星事件与没有太子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无奈之下,宋真宗不得不立赵祯为太子,彗星虽然消失,但是宋真宗却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事实也是如此,据史学家的分析,这几件事情,都有人在幕后操纵,这样做的目标,就是逼迫真宗立太子。
参考资料:
《宋史·真宗实录》
《宋朝诸臣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