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用RTS游戏建设沙盒,复盘古代战役理解古人作战思路的图文内容。
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战役发生于战国末期,是中原地区国家对于匈奴的一次大规模歼灭战。
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赵国将领李牧大破匈奴军,这一战也是我国第一场详细记录了战场战术模式的战争。
李牧画像
照惯例,我们先介绍双方军阵模式,再谈论这件事的前后始末。
战国雁门之战
公元前244年
匈奴:十万骑兵(有很大水分,这个十万极有可能是号称)
赵国:战车一千,战马一万五千匹,勇士五万,射手十万(有很大水分,鉴于此战出自史记,是司马迁在一百年后复写的,所以人数非常不可信,这个人数已经超过了赵国国力可接受的范围)
所以此战的人数其实是一笔糊涂账,这也是早期历史记录共有的问题,毕竟年代太过久远而当时有没有廉价的记录工具。
但是此战对于战术战法倒是有详实的记载。
匈奴军阵:
匈奴战阵
此战的史料记录中并没有对于匈奴人战法的详细记载,不过根据早期骑兵的习惯用法,基本都是冲击型重骑兵在前,援护型轻骑兵在侧翼的布阵方法。
此时的匈奴并不算特别强大,只是一支不断侵扰边境抢掠牛羊的部落团体,进攻也多是为了劫掠。但是赵国主力集中在与其他战国诸侯争锋的战场,北疆空虚而且武将多为贵族世家纨绔子弟。这些人乐于享受不精武艺打起仗来死板教条。使得赵国被匈奴的游击打法打得顾此失彼连年战败。
而同一时间正值赵国名将李牧被发配之际,因此李牧就来到了边疆负责抗击匈奴。
李牧军阵:
赵国军阵
李牧的阵型,战车做中军,弓弩紧紧跟着战车负责火力支援,而步骑则在两翼。
李牧在到达赵国北疆后,首先调研了当地一直战败的原因,发现是赵军号令不齐军官粮饷短缺而且指挥不利,赵军笨重的步兵队遇到匈奴轻骑兵往往被牵着走。
为此,李牧设定了四项重大改革。
1:收缴当地税收,直接冲入军费改善官兵生活
2:加强机动部队与弓弩训练,用于反制匈奴游动战术
3:加强情报工作,布置更多的烽烟与岗哨,保证做到匈奴来犯之前就会得到消息
4:严格限制赵军私自与匈奴交战,一旦遇到敌人就立刻撤回城内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坚壁清野战术,如此一来,连续多年匈奴都没有在赵国边境抢劫到什么东西。
虽然如此,李牧的作风还是让大部分武将不齿。这些人认为他消极避战浪费饷银。为此,赵王在几年后更换了边关将领。
但是更换后,很快边关就又变成了被匈奴牵着鼻子打的情况。不得已,赵王只能恳请李牧再次回来守卫边疆。
李牧一开始坚决不从,最后表示,只有赵王同意让他以原来的战术守城,他才肯前去。赵王只得同意。
在这样过了几年后,匈奴来赵军就“落荒而逃”,匈奴人也逐渐固定了赵军胆怯不敢战的印象。而这时候李牧的边关射手大队已经训练完成,骑兵也可以成批量上阵杀敌了。赵国有了足以反制匈奴的实力,只等对方露头。
到了公元前244年,李牧故意用出诱敌之计,他先让百姓带着牛羊到离城池比较远的荒地放牧,但在匈奴来犯的时候一反常态没有再坚壁清野。
他派出了一支小部队与匈奴交战并且令其诈败而归。这时候赵军“胆怯不敢战”的印象已经留在了匈奴军队的心中。因此,匈奴单于亲率大军前来抢掠牛羊。
但在半路上,他们与早就布好了阵型的李牧全军相遇。因为规模庞大,匈奴的部队不能像小股部队一样快速撤退只能摆开阵型与李牧正面交战。
李牧终于成功抓住了匈奴的主力部队,这场歼灭战拉开了序幕。
战役过程:
战车停滞了重骑的冲锋
匈奴的标准作战模式是以冲击重骑兵在中线对敌人发动冲锋,在即将冲击到敌人的时候向两翼散开同时冲击侧翼,辅助以轻骑兵的侧向骚扰反复削弱对手。
李牧对其的反制手段是以战车正面反冲锋,战车庞大的体型能够封死匈奴重骑兵散开的通路。当匈奴骑兵被封死了两翼的散开路线之时,正面的战车会直接冲击他们,随后弓弩手就抓紧机会抛射箭矢杀伤敌军
匈奴战马被战车停滞冲锋,战车兵下车后退,赵军抛射箭矢
随后,赵军两翼精锐骑兵快速前进冲击匈奴侧翼游骑兵。匈奴的游骑兵往往会在冲击骑兵(重骑兵)侧翼进行援护,遇到重骑兵被停滞的情况后就会在侧翼袭击阵地尝试帮助中军脱困。
赵军的骑兵就是为了反制游骑兵而设置的。
赵军重骑驱散匈奴游骑兵
至此,匈奴的中军与左右翼军的联系被打断。
因为匈奴左右翼彻底空虚,而且本身又被弓弩和战车阻滞,赵军重步兵得以在两翼上前夹击匈奴重骑兵。
赵军两翼重步兵前进夹击匈奴中军
匈奴军被彻底击溃
史记记载
“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此后李牧乘胜追击,拿下了襜褴,东胡,林胡三个部落,匈奴单于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只能带几个人骑马奔逃而出,赵军取得了对匈奴的全面胜利。随后十数年,匈奴都未曾再来骚扰赵国的边境,可以叫做一仗打出十年和平。
这一战也是经典的中原步兵军团歼灭游牧骑兵军团的大包围歼灭战,而且在其中已经能看到了经典的大兵团钳形战术。
但是李牧会打仗并不能阻止赵国的灭亡。公元前229年,大破匈奴十五年后,赵王因中了秦国反间计设圈套斩杀了大将李牧。三个月后赵国都城邯郸就被秦军攻破,赵名存实亡。
大将死于朝野阴谋,古往今来一贯如此。
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配享武庙,当中就包括“大将军武安君李牧”。自此李牧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汉文帝言:“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