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专栏

周三·太空探索|周四·观测指南

周五·深空探索|周六·茶余星话|周日·视频天象

编译:贺柏翔

校对:牧夫天文校对组

后期:胡永葳

责任编辑:王启儒

最新研究表明,陨石撞击火星的影响比我们预想的更为深远,甚至可能撼动了它的核心

研究综合NASA“洞察号”(InSight)任务和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ars Reconnaissance Orbiter, MRO)的数据。2018年,“洞察号”降落在火星的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并携带了首个火星专用测震仪。在四年的任务中,它捕捉到了1300多次“火星震”(以下又或称“地震”,其他名词类同),其中少数由陨石撞击引发,为科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


陨石对火星的撞击

Image credit:NASA

一次遥远的撞击

与地球类似,地震波为研究火星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2022年,MRO在亚马逊平原(Amazonis Planitia)发现了一个新陨石坑。真正让科学家们兴奋的是,他们首次在刻耳柏洛斯堑沟群(Cerberus Fossae)区域发现了与“洞察号”探测的地震结果相关的撞击事件。该区域距离“洞察号”着陆点约1640公里(1019英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距离。

这个21.5米长的陨石坑(相当于一辆半挂卡车的长度)让科学家们感到意外。通常认为,火星地壳会削弱远距离撞击的影响,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吸收震动。然而,撞击产生的地震波通过“地震高速公路”更直接地传播,穿透了火星更深的地幔,直达其核心

这一发现可能颠覆我们对火星内部结构的现有认知。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NASA-JPL)的安德鲁·古德(Andrew Good)表示:“火星内部的组成以及撞击产生的地震波如何传播是一个关键因素”。他还提到,NASA未来几年计划在月球上安装测震仪,为类似研究提供更多数据。


洞察号对火星地质活动检测示意图

Image credit:NASA

火星内部的新视角?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洞察号”团队成员康斯坦丁诺斯·查拉兰博斯(Costantinos Charalambous)指出,这次撞击改变了我们对火星地壳和上地幔的理解。此前,科学家认为地壳会捕获大部分高频地震能量,而深入地幔的能量会迅速消失,就像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逐渐消散。但新发现火星地幔传播地震能量的能力比预想的更强,这表明其元素组成可能与早期模型不同,氧化铁的含量被高估了

此外,撞击发生在刻耳柏洛斯堑沟群,这里是许多火星地震的多发区域。不同的波形可以区分由深层内部(构造)力驱动的地震活动与浅层外部(撞击)源产生的地震信号。未来,研究团队将重新分析“洞察号”的数据,进一步揭示火星上地幔的特征,逐步拼出火星的“内心世界”。


洞察号使用机械臂为地震仪放置挡风罩

Image credit:NASA

MRO的陨石撞击搜寻

发现微小陨石坑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MRO通过背景相机(Context Camera)重复拍摄火星表面,并将新图像与既往影像对比,寻找差异。研究人员利用AI加速这一过程,自动识别新撞击点,再通过高分辨率成像科学实验相机(High-Resolution Imaging Science Experiment, HiRISE)进行精准观测。这套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开发的AI工具,已成为效率的“加速器”,帮助团队在“洞察号”着陆点3000公里(1864英里)范围内锁定123个新陨石坑,其中49个与“洞察号”的地震数据高度吻合。

“如果依靠人力,这将需要数年时间,”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洞察号”团队成员瓦伦丁·比克尔(Valentin Bickel)说,“但借助这一工具,我们在几天内从数万张图像缩小到仅剩几张——效率提升了上千倍。”


刻耳柏洛斯堑沟群是火星地震的高发区域

Image credit:NASA


MRO发现的新陨石坑

Image credit:NASA

“洞察号”的遗产

“洞察号”任务为火星地震学和地质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尤其是测震仪取得了重要成果。但遗憾的是,其携带的另一台科研仪器地热流值探测仪(HP3)未能达到预定深度。目前洞察号任务已结束,NASA尚无后续火星地质任务探测计划,相关研究可能要等到2030年的火星载人任务才能再次启动·。

作为NASA、德国航天中心(DLR)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的合作成果,“洞察号”尽管退役,依然为科学界带来新的发现。每一次进展都让我们更接近揭开火星奥秘,未来或许当人类真正踏上火星时,将会感谢这些探测器为我们铺就的探索之路。

————— END —————

『天文湿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众号:astronomycn


贯穿

谢谢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