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可能会在8年后撞击地球。情人节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给出了概率,约为2%。
2%撞击概率并非固定值,而是基于有限观测数据的统计学模型推算结果。科学家通过生成10万颗虚拟小行星模拟轨道,发现其中约2000颗可能与地球碰撞,进而得出概率。
随着观测数据积累(如2028年新观测窗口开启),这一概率可能升至更高或归零。例如2004年发现的“阿波菲斯”小行星撞击概率曾高达2.7%,但后续数据排除了风险。
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确定性,这是人类科技的力量。
1
我们来分析一下若“2024 YR4”小行星(直径40-90米),一旦撞击地球,其动能将因速度(约17公里/秒)与质量(岩石密度假设)而产生多大破坏力。
小行星很可能空中解体。大气摩擦可能使其在20-30公里高空爆炸,释放能量相当于30-100颗广岛原子弹,冲击波可摧毁中型城市(如1908年通古斯事件)。
那如果陆地撞击呢?直接撞击将形成直径1-2公里的陨石坑,冲击波与热辐射覆盖数十公里,可能造成数万人伤亡。
最好的自然结果是海洋坠落。如果若落入远海,影响有限;若近海撞击可能引发局域海啸,威胁沿海城市。
按照当前预测,陨落带为南美洲-非洲-南亚条状区域,海洋占比约70%。若撞击陆地,概率最高的区域包括巴西东部、西非沿海及印度南部。
中国人基本可以松一口气。
2
从历史的长程看,小行星撞击不仅是灾难,也是地球演化的催化剂,可以说是与地球系统协同演化。
撞击带来稀有金属与水冰,可能促进早期生命形成;巨型撞击也可能触发地幔对流加速,推动板块运动。
在地球进化史中,小行星撞击事件重要到影响了智人的崛起。
恐龙生物大灭绝,即与“天外来客”相关。在学术上,这叫“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
在6600万年前,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释放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引发全球性火山喷发、气候剧变,导致75%物种灭绝(包括非鸟类恐龙)。
时间再往前推,还有奥陶纪大灭绝,发生在4.45亿年前。部分研究认为小行星撞击引发伽马射线暴,摧毁臭氧层并导致海洋生物链崩溃。
再说近一点的。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直径约65米的小天体在西伯利亚上空爆炸,夷平2000平方公里森林,威力相当于1500万吨TNT。
一些人或许还有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事件的新闻记忆,那是2013年,直径20米的小行星空中爆炸,释放能量相当于30颗原子弹,致1000余人受伤。
现代城市面对太空威胁时是非常脆弱的。
3
只能靠运气吗?还是说,科技面对迎面而来的小行星已经有了办法?
要保持乐观。
AI驱动的观测网络,提升了小行星发现效率。2022年,NASA的DART任务又成功改变小行星Dimorphos轨道,证明撞击偏转可行性。
马斯克搞SpaceX,想要殖民火星,也有这方面的应对企图,即试图通过多星球生存降低物种灭绝风险。
小行星2024 YR4的2%概率,既是宇宙随机性的体现,也是人类科技理性的试金石。从地球45亿年的撞击史看,生命从未因灾难止步,而是通过进化与协作开辟新局。
当代科学家的任务,正是以DART任务的勇气、AI算法的精准、国际合作的智慧,将“被动承受”转化为“主动掌控”。
“防御小行星,本质是文明对自身命运的宣言。”
当人类的目光从地表投向深空,这场地球保卫战已不仅是科技的较量,更是文明延续的哲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