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的9月,虽已入秋,但天气还是比较炎热。这天吃过午饭,在河南省的一家招待所里,一名姓刘的主任,躺在床上准备午休。入睡前,他随手拿起一张《人民日报》翻看起来。
“26军政委李耀文,现寻找在朝鲜战场立下特等战功的失踪战士------”
刘主任看着看着,突然惊得一骨碌爬起来就往外冲!他隐约觉得,这个朝鲜战场的特等功臣,说不定此时,正在他们单位的大太阳下扫地呢。
这个失踪的特等功臣是谁?他真的是扫地的清洁工吗?
招待所里的清洁工
果然,刘主任猜得不错。烈日悬空,单位院子里的走廊上,正有一个清瘦的身影佝偻着,默默的打扫。招待所每日人来人往,这条长长的走廊,他每天需要打扫好几次。
大家都叫他老雷。他的原名嘛,一个小小的清洁工,刘主任也未在意,但是那张报纸勾起了他的回忆,脑海中还有模糊印象,他的名字似乎和报纸上一样。
那是一年多前,老雷来应聘清洁工。说是老雷,其实他还不足30岁,但他整个人,不但没有年富力强的感觉,反而虚弱不堪。按说就一个清洁工,年轻人愿意干就不错了,但当时所里还有人不同意,原因就是老雷看上去病恹恹的,怕他干不了。
但老雷说他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听说他还有年迈的父母需要赡养,所以刘主任拍板让他留了下来。老雷也真的没有让人失望,他特别勤劳,每日早来晚走兢兢业业,干活虽然不快,却是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窗玻璃都擦好几遍,锃亮锃亮的。
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也有很多,但让刘主任心里直打鼓的是,人民日报这篇寻人启事,还刊登了照片。那照片上的小伙看上去神采奕奕更显年轻,但眉眼五官,两人却是一样的。刘主任对着照片仔细端详了很久,那是越看越像。
为了验证心中的猜测,刘主任赶忙上前,招呼老雷休息一下,拉他到自己的办公室去聊一会儿。
“老雷,你以前当过兵?”
对于刘主任的问题,老雷没有否认,但他对自己的过往,却是不愿提及。对于老雷当过兵的问题,大家私下里其实也有过讨论,原因就是老雷年纪轻轻却一身伤痕。那些伤是怎么来的?说他当过兵打过仗吧,还有人说他那么瘦弱能扛得动枪?
两人聊了一会儿,看老雷不愿说,刘主任决定试探他一下。于是,便说道:“你离开26军那么久了,战士们很想你,李耀文政委,也在到处找你!”
李耀文
听到这句话,原本放松的老雷,瞬间呆住了,平日少言寡语看上去什么都不在乎的人,眼中却浮起泪花。
看来,果真是他。刘主任立刻拿出报纸,示意老雷读一读那篇文章。
“他们要找的雷保森,确实是我。”
知道瞒不住,在刘主任的一再询问下,老雷这才开口,讲述起那些记忆深处的往事。
援朝战场立奇功
“我出生在河南考城,原本,我是姓李的-----”
老雷名叫雷保森,1925年出生于河南考城(今兰考县)大岗集,父母都是村里的农民。兰考县盐碱地风沙灾害多,又受地主欺压,实在活不下去了,父母便带着几个孩子,逃到了驻马店上蔡。
困难年代,在一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无依无靠,最后实在没办法,雷保森的两个姐姐,都送去别人家里做了童养媳。不出两年,父母都过世,才5岁的他流落街头乞讨度日,一年后,当地一雷姓男子收养了他,从此他就改姓雷了。
雷爸爸一家,对他宠爱有加,但他们,也是穷苦人家,因此13岁后,雷保森就不得不想办法谋生减轻家里负担。1946年秋天,正在郑州一家饭店做杂工的雷保森,经人指点参军。
1948年,他所在的大队特务连地方武装,被改编为解放军78师234团3营9连。经过两年的成长,雷保森已经是一名出色的机枪手,他先后参加了开封、睢县、鲁西南、济南等地的战役。
经过战争的千锤百炼,雷保森成为一名铁血战士,期间,他立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还单枪匹马俘获过敌军一名团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雷保森随志愿军入朝作战,他在26军,担任9连4班的班长。因为一次战役,他创下了我军的一项最高记录,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那是1951年3月的下旬,抗美援朝,已经进入第四次战役的后期。美军因为接连失利很不顺心,所以调集了机械化大部队企图反击。
当时,雷保森随26军,在七峰山一带组织防御。一天,雷保森接到命令:率领4班,务必守住299.3高地!
299.3高地,就位于七峰山。七峰山上,有一条公路,修路的时候,因为地形原因,形成了一条200多米长的断崖,断崖下,就是公路。美军这一次组织的是机械化部队,坦克、装甲车等大装备,要攻七峰山就必须得走大路,这是他们的必经之地。
李奇微签署投降书
兵法所谓“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扼守高地打伏击,正是上佳选择。这一任务,就交给了雷保森。
3月24日,雷保森带领4班和火箭筒小组,共计9名战士,进入了299.3高地。
到达目的地后,雷保森赶紧召集大家开会,讨论阵法和任务分配。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利用断崖的位置优势,布置一个口袋阵。大家在断崖后面挖一道“月牙形”战壕,既能隐蔽藏身,又能出其不意进行阻击。
他们在高地潜伏了近4天,27日下午,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果然从此路过。雷保森带领9名战士,在敌人进入伏击范围后展开了攻击。一共12辆坦克,先用火箭弹打中第一辆,又用手雷打中第11辆坦克的履带,顺道还炸了一辆吉普车。
就这样,11辆坦克进退两难,被炸得全都不能动弹了。于是雷保森,又带着大家返回阵地,准备继续阻击随后而来的一百多名步兵队伍。
本来一切都很顺利,哪知被炸毁的坦克,里面竟然有几个坦克兵没死,他们开始操作坦克向我军开炮。
阻击任务完成,得到了撤退命令,雷保森开始组织大家撤退。但是前面的动静,也惊动了后面的步兵,他们很快也加入了战斗,撤退没那么容易了,只能边打边退。
为了掩护战士们,雷保森陷入了敌人的包围之中,危急时刻,为了不落入敌手,他选择了跳崖。
功臣隐没民间
好在,因为树木的阻挡,跌落崖底后,雷保森侥幸还活着,后来,是当地的朝鲜人民救了他。
身经百战,雷保森本就伤痕累累,全身多处中弹。这一次从悬崖上掉下来,也让他受了重伤,成为伤残之躯。
“不能卫国杀敌,我回去也是部队的累赘,就让他们以为我死了吧!”
雷保森晚年
养好伤后,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雷保森选择了悄悄回国返回老家,从此默默无闻的自食其力。离家十多年,带着一身伤病回来,所有人都不知道他经历了什么,他也从来不说,每天就是默默的干活。
雷保森不知道,七峰山一战,他创造了我军历史上步兵摧毁坦克的最高记录,为大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被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战斗结束后,部队便派人到悬崖下寻找,因为整个七峰山寻遍了没有他的踪迹,所以大家判断他一定还活着。
战争结束后,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26军政委李耀文,在报纸上刊登了这则寻人启事。没想到,茫茫人海,竟真的找到了这位国家英雄。
经过招待所刘主任,这个消息被层层上报,很快,雷保森被接回北京,并且受到了毛主席和彭老总的接见。
雷保森家,图中为其女儿
正是有许多像雷保森这样的革命军人,一心报国别无二意,我们国家才能从战乱的泥淖中,重新屹立于世界,才能打赢抗美援朝这样的立国之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