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至今,韩国民众受持续的“面食通胀”困扰,炸酱面、冷面等面食作为韩国大众餐桌上的常客,价格却一路飙升,让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陡然增大。
据韩国消费者院价格信息综合门户网站的数据显示,首尔地区民众常吃的炸酱面平均价格已经涨至今年1月的7500韩元。而回顾过往,十年前的炸酱面均价仅4500韩元左右,五年前则为5000韩元左右。但随后一路飙升,2022年初突破6000韩元,2023年9月更是超过7000韩元。
冷面价格也不甘示弱,自2022年4月突破1万韩元后,一路“高歌猛进”,去年12月首次迈过1.2万韩元大关,知名冷面餐厅的冷面价格更是高达1.6万韩元 。此外,刀切面、紫菜包饭、拌饭等价格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这一轮“面食通胀”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其中原材料价格上涨首当其冲。
受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小麦等谷物价格上升,韩国作为粮食进口大国,自然难以幸免。同时,随着韩国餐饮行业人力成本增加。再加上店铺租金、水电费用等运营成本持续上涨,餐饮商家只能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
虽然有媒体称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一轮的“面食通胀”和韩币的通胀情况相符,不过根据韩国公开数据,过去一年的通胀指数约为2.3%,而面食的通胀则远高于此,很明显粮食的供应问题远比简单的货币通胀问题更复杂。
对于日韩来说,粮食供应长期以来对民众的生活影响深远。特别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原本亲民的面食居然也成了生活负担,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为了节省开支,不少韩国人表示将减少外出就餐,转而自己在家做饭,可即便如此,食材价格的上涨也让家庭日常饮食开销明显增加。这一现象不仅改变了民众的消费习惯,也降低了他们的生活幸福感。在社交媒体上,韩国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大家对未来生活成本的担忧愈发强烈。
面对“面食通胀”,韩国政府并非毫无作为。
韩国央行此前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借贷成本,减少消费和投资需求,从而缓解物价上涨压力。政府也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对低收入群体提供补贴和福利,以减轻他们在通胀环境下的生活负担。
韩媒《亚洲经济》表示这些措施其实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加息虽然能抑制通胀,却也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企业债务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引发债务危机。而财政补贴需要精准识别和分配,否则难以真正惠及有需要的人群。
韩国的“面食通胀”不只是简单的物价上涨,它是韩国经济结构、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产物,也是韩国必须直面的经济与民生难题。
相比隔壁的中国,韩国恐怕需推出类似“菜篮子”工程的政策组合拳,才能稳定物价,让民众的餐桌不再因价格而变得沉重,但由于特殊的国情,韩国想要实现面食自由,恐怕依然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