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是依靠能源起步的工业城市。

以上世纪60年代为时代背景,

长篇小说《六姊妹》开篇就以

“淮南是个煤城”透露出当时煤炭工业的发展,

电视连续剧《六姊妹》则通过何家通电灯

透露出当时电力工业的发展。


但煤与电并非淮南的全部,

在观剧的同时,

可以通过释读《六姊妹》中何常胜家庭成员的职业,

来读懂昔日淮南何以发展成为今日淮南。



何常胜的皮毛号与淮南外贸

《六姊妹》原著说:“淮南是个煤城,但因为是新建的城市,士农工商一应俱全。何常胜来了就落在‘皮毛号’———家专门做皮毛加工的公司。”小说没有介绍这家公司(皮毛号)的名称。

追寻淮南的历史,

淮南解放时,

姚家湾地区曾有一家“公盛皮毛号”,

主要收购加工猪鬃, 各种皮张、 肠衣等产品,

然后调拨到上海、天津、 武汉等地的出口公司外销。


市政协主编的《见证淮南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安徽文艺出版社)中有一篇文章《让淮南产品直接走向世界》(作者高振中)叙述说: “淮南的外贸事业,是从建国后田家庵区公盛皮毛号收购畜产品调上海出口开端的。 ”

小说《六姊妹》接着说:“没几年,20世纪50年代初,公私合营,皮毛号和其他工商业公司都并了并,归外贸局管。”

《淮南市志》(1998版)“商贸编”对这段历史也有相关记载:“1958年对公盛皮毛号进行公私合营改造,成立公私合营公盛皮毛号,承担全市对外贸易经营的部分收购职能。”

其实,

“公盛皮毛号”的企业字号带有明显的私营性质,

1956年全市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

新企业名称基本都规范为厂,

如上窑缸厂、建成油厂、红星印刷厂、联合米厂等,

都是公私合营后诞生的新厂。

因此公盛皮毛号经社会主义改造后的规范名称

应该是“公私合营淮南市公盛皮毛加工厂”。


公私合营改造后,

公盛皮毛号就没有了后续。

姚家湾地区还曾有家淮南皮革厂,

也是淮南建市早期的老企业,

其制作的高帮硬底皮鞋曾出口苏联。

公盛皮毛号与淮南皮革厂既是同行业,

又同处一地,产品都有出口,

两者是否具有前后继承的渊源关系,

亦未可知。

各类皮张是“50-60年代淮南市出口商品收购主要经营”品种,

那时何常胜刚来淮南。

《淮南市志》说,全市“1957年收购各类皮张10400张”。

“1958年收购总值21.02万元,全部为畜产品”。

“1959年收购总值344.48万元,畜产品占91%”。

这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淮南市公布的第一组与外贸出口有关的数据,

“全部为畜产品”和“畜产品占91%”,

说明何常胜与他的工友们为淮南外贸的起步做出了很大贡献。


淮南通过铁海联运对接海上丝绸之路

何常胜经常出差收购皮毛。

妻子刘美心怀的男孩流产,

他赌气出差;

为了干预女儿何家丽在乡下同汤为民谈恋爱,

他寻机出差;

1984年,何常胜成为中共党员,

母亲从江都再回淮南,

身为党员的何常胜工作第一,

又为收皮子而出差镇江,

结果途中因抢救一个小男孩而遭遇车祸殉职。

何常胜出差的任务说是为厂里收皮子,

实际上是在行使市里赋予的“承担全市对外贸易经营的部分收购职能”。

《六姊妹》说何常胜所在的企业“归外贸局管”。

实际上淮南市外贸局成立很晚,

1972年才成立市外贸公司,

1976年才成立对外贸易局。

外贸局与外贸公司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主管全市对外贸易工作,

《六姊妹》将淮南市外贸局的成立时间提前了十多年。


淮南市的外贸工作一直在发展。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年,

全市当年完成出口供货3413.58万元。

2023年,淮南市全年进出口总额为107.0亿元,其中出口102.6亿元,进口4.4亿元。

从核算单位由“万元”调整为“亿元”,

可以读懂这样的增速就是天文的增长。

出口商品中大的品类就有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纺织服装、文化产品等,远非60年前的单一畜产品可比。


1984年何常胜去世,

六姊妹中的老五刘小玲顶替父亲,

成为这家皮毛加工公司的新生代员工。

后来因为企业改制,

刘小玲离开公司,

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事业选择。

刘美心的酱园厂孕育出央企

国瑞药业

《六姊妹》原著说,何常胜的妻子刘美心“跟着丈夫来,刚开始没工作,后被安排在‘酱园厂’——负责生产酱油、醋、料酒、咸菜的地方”。

酱园是卖酱菜的商铺,

酱园厂就是制作酱菜的作坊,

可见刘美心的工作单位是一家前店后坊式的小企业。

刘美心具有腌制“八宝酱菜”的传统技能,

能够安排到酱园厂工作,可算是“专业”对上口,

因此她工作起来很开心。

她爱家爱厂,爱厂如家,被评为厂级劳模还不满足,还向往着争取成为区级、市级劳模。

电视剧的场景设计中,

刘美心工作的酱园厂门额是“淮南市春燕酿造厂”。

解放初期,淮南市的酱园厂很多,

仅列入《淮南市志》(1998版)“轻工业编”的同行业厂家就有市酿造厂、大通酱品厂、谢家集酱品厂、八公山酱品厂、淮南矿务局酱品厂等,

而且都是国有企业。

淮南市酿造厂是八十年代中后期改的厂名,

此前的厂名是淮南市酱园厂,

也就是《六姊妹》中淮南市春燕酿造厂的原型。



淮南市酱园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8年,

业主汪涣章当时在今淮河路西段开设了“同昌号”酱园铺,

成为近代田家庵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酱菜店。

这家酱园铺因为品种多,味道好,诚信经营,

名气一直在方圆数十里地流传。

田家庵解放后,

同昌号酱园铺成为国有,

于1954年改成国营淮南市酱园厂。


别看淮南市酱园厂不大,

却为淮南市的发展做出贡献不小,

淮南老一辈人熟知的春燕牌酱油就是该厂的品牌产品之一,

有关网文还说春燕酱油曾是同行业中的“国内十大品牌之一”。

春燕酱油既有瓶装,也有袋装,

是淮南市民日常生活的必备,

一般家庭都是先买瓶装,

用完之后再买袋装的灌入瓶中。


淮南酱园厂为淮南做出的最大贡献

就是孕育出知名央企国瑞药业。

从《淮南市志》“轻工业编”和“医药卫生编”中可以缕出从淮南酱园厂到国瑞药业的发展线索。

“(淮南市第二制药厂的)前身是市酱园厂, 始建于1954年”。

“1958年,市酱园厂以粉丝生产中的废粉浆干、豆饼、面筋等为原料,用水解法生产味精获得成功”,于是在国庆西路开辟新车间生产味精。


1964年,

味精生产车间“正式与酱园厂分立, 成立市味精厂”。

国庆西路的味精厂距离田家庵街里有好几公里,

这时的刘美心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最小的刘家艺只有两岁。

如果回到生活中,

刘美心为了照顾家庭方便,

最好的选择就是留在田家庵街里淮河路西段的酱园厂。

后来,留在田家庵的酱园厂改名淮南酿造厂,

“春燕酱油”就是淮南酿造厂的主打产品。

至于剧中的“淮南市春燕酿造厂”,

则是生活中的淮南酿造厂改制后使用的厂名。


游客品尝选购剧中手工酿造的酱油。

1972年, 市味精厂因生产出土霉素碱、卡那霉素等医药产品,

更名为淮南市第二制药厂。

1973年,市二药厂投资建立了大集体的第六制药厂。

按照当时的政策,

投资渠道决定所有制性质,

政府投资的企业是国营企业,

国营企业投资的企业是大集体企业,

大集体投资的企业是小集体企业。


国瑞药业新厂区

1986年,六药厂更名为国瑞药业。

1998年,国瑞药业整体划拨加入中国医药集团, 成为国药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2011年,国瑞药业搬迁进入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现在, 国瑞药业已经发展成为央企在安徽省的制药行业龙头,

国药集团重要的工业战略发展基地和 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六姊妹中的老六何家喜出生于1971年,

次年味精厂改名为淮南市第二制药厂 。

假如两厂分离时刘美心能到味精厂,

那么何家喜顶替进的就是国瑞药业,

她就不会因为不愿吃苦而吵着闹着调换工作了。

信息来源:作者 周强 配图 陈彬 倪军 苏正礼 葛伦智等 部分图片由作者提供 部分图片来源于淮南市作家协会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