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雷蕴含 海报制作 王思祺

雨水

The rains



东风解作散珠帘,春气氤氲万物苏。北京时间2月18日18时7分,钟声叩响季节的门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乐章——雨水,便在天地间铺展开它水墨淋漓的卷轴。冰雪消融的潺湲声,麦苗返青的拔节声,雨丝垂落青瓦的叮咚声,这些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天籁,比贝多芬的月光更清冽,较莫扎特的小夜曲更空灵。从扶犁的田舍翁到挥毫泼墨的文人客,再到油纸伞下的现代城市漫游者,都在这个节气里听见了生命里苏醒的密码。


01

时雨如诏,稼穑始忙

雨水是春播的号角

“轻风扶着嫩柳,春雨斜织着,山朗润起来了……”雨水顺着大地的掌纹游走,将冬日板结的山川脉络,浸润得肌理通透。雨水汇聚成涓涓细流,为江河湖泊注入新鲜活力,一改冬日的干涸景象。湿地在雨水的滋养下重焕生机,水草丰茂,成为众多候鸟、鱼类栖息繁衍的天堂。森林中,树木贪婪地吮吸着雨水,枝繁叶茂,为野生动物提供充足食物与隐蔽居所。万物在春的怀抱中各得其所,维护着生物多样性的精妙平衡,推动生态系统持续良性运转。

二十四节气是镌刻在农耕文明骨血里的时序密码。雨水是春播的号角,标志着“耕牛遍地走”的繁忙景象。当“雨水”二字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款款而出,便宣告了“东风解冻,散而为雨”的农事诏令。雨水之名,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摹,亦是对“春雨贵如油”的农事期许。雨水节气的降雨,如同给越冬作物注入一剂 “助长剂”,冬小麦在雨水滋润下,分蘖拔节,生机勃勃;油菜也绿意盎然,为开花结籽积聚能量。老农扶着犁铧望向远山,知道这场“贵如油”春雨的份量。


02

雨打青瓦

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在中国文化中,雨水是自然的,也是艺术的。春天的雨水既是润物的甘露,亦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意象。在这片土地上,雨水似乎天生带着平仄的韵脚。从李商隐“红楼隔雨相望冷”的孤寂,到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雨水浸润了中国文学的血脉。杜甫草堂前的细雨至今仍在“随风潜入夜”,韩愈笔下“天街小雨”润出的草色依旧朦胧如烟“草色遥看近却无”。李商隐在巴山夜雨中剪过的烛花,苏轼在雨水中竹杖芒鞋上的清响,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最终汇聚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那个向春山的诗意背影——一个永恒的旅人,冒着小雨,朝着春天的山野走去。

1974年,诗人余光中在中国香港的料峭春寒里,听着“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他将雨水融入对故乡的思念,写下经典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四川泸州分水油纸伞(来自毕六福)


03

雨水里的民俗画卷:

拉保保、回娘屋、回赠油纸伞

中国古人尊重自然,敬畏天时。在雨水节气里,也滋生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比如四川父母携子“撞拜寄”,于雨中寻干亲,寄托“雨露滋润易生长”的期许,这一习俗已演变为广汉“保保节”,称为“拉保保”。

雨水节回娘屋是流行于川西一带的一项民俗。民间到了雨水节,出嫁的女儿带上罐罐回娘家拜望父母,瓦罐中炖煮的蹄髈与豌豆,既是孝心,亦是农耕社会“春补”智慧的缩影。如果是新婚女婿送节,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

油纸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木工祖师爷鲁班的妻子云氏为了保护丈夫免受雨淋,创造了一种能遮雨的工具。她将竹子劈成细条,蒙上兽皮,制成了一种形似“亭子”的雨伞,这就是最早的油纸伞的雏形。到了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纸,纸伞应运而生。为了增强伞的韧性,人们在伞面上涂刷防水桐油,这就是现代油纸伞的由来。文人雅士们常常在上油前题写姓氏或字画,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趣。宋代时期,油纸伞已经广泛使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在《白蛇传》等文学作品中,油纸伞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明代时期,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这表明了当时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油纸伞因其繁琐的手工工艺而逐渐淡出了日常雨具市场。尽管如此,它在一些重要场合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文艺汇演中,160名“国风少年”手撑油纸伞,以地为画、踏墨而舞,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叶童与赵雅芝在央视春晚演出(央视直播画面截图)


04

分水油纸伞的“古艺新生”:

《考工记》精神的当代延续

分水油纸伞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的民间工艺品,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分水油纸伞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8岁的毕六福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制伞技艺,是分水油纸伞毕家第六代传人,也是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分水油纸伞以泸州本地盛产的桐油、楠竹、皮纸等作为原料,伞身轻便美观,伞面诗画兼备,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价值。分水油纸伞的制作工序复制,“分水油纸伞的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海拔800米以上的深山老楠竹,经选材、劈骨、穿线,化作伞骨如剑。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手工精绘彩图,并在伞面刷上特制熟桐油,防水透光,成就‘雨中青荷’般的伞面。油纸伞制作有90多道核心工序,少一道都不行。”

近些年来,毕六福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还对油纸伞进行大胆地创新和改进,先后开发了加纱工艺油纸伞、无桐油味油纸伞等,卡通元素、熊猫元素和川剧元素等图案被印上伞面,为历史悠久的油纸伞注入了新活力。

对于油纸伞的民俗文化内涵,毕六福说,伞的繁体字“傘”里面有五个“人”,上面的是大人,下面的人是小孩,意思是大人要承担家里的重任。古人在重大场合和时间节点都会用到油纸伞,例如结婚、生孩子、搬新家。尤其是结婚的时候,父母一定会送油纸伞,寓意“油纸油纸,早生贵子”。

从鲁班之妻发明“亭盖”的传说,到明清“家家制伞”的盛景,再到现代机械化冲击下的匠人坚守,油纸伞见证着手工业文明的韧性。其繁复的工序中蕴含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造物哲学,正是《考工记》精神的当代延续。这种“古艺新生”,也恰如雨水节气本身——既守着“春耕需雨”的古老智慧,又融入了“智能灌溉”的现代科技,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达成和解。油纸伞不仅是遮雨的工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的代表。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承着文化的精髓,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古人持伞踏青、避雨农耕,是油纸伞与雨水的现实关联。影视剧《白蛇传》中的油纸伞,见证仙凡之恋,戴望舒的《雨巷》中,则让油纸伞承载了东方美学的特质。而现代汉服爱好者执伞游园,让非遗在国潮中焕发新生,更凸显出油纸伞作为精神符号的传承。

当我们在春雨中撑开一把油纸伞,触摸到的不仅是桐油的温润,更是一个民族对天地时序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天人合一”境界的永恒追寻,折射着古老农耕文明对天地的敬畏和顺从,也倒映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眸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