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你能否想到,美味的爆米花,还和雨水节气的一项传统有关?
过去,雨水有“占稻色”的习俗,就是通过爆炒糯米谷花来占卜当年稻谷的成色。古人为何要选取糯米来“担此大任”?上海所在的江南之地有这样的习俗吗?那“占稻色”是否有科学道理呢?
为什么会诞生“占稻色”的习俗?
“占稻色”,就是把糯谷丢进热锅里,爆出的米花越白越多,说明今年种的稻米成色好能丰收,反之则会粮食歉收。
这项活动渊源很深,流行于华南稻作地区,可追溯到宋朝。据宋代《田家五行》一书记载:“雨水节烧锅,以糯米爆之,谓之孛娄花,占稻色。”
宋代时,水稻已成五谷之首,种植面积广阔,在人们心目中地位也非常高,那为何还要选取糯谷来“占稻色”?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水稻中心副主任孙滨介绍,古代中国糯米的地位非常重要,传统风俗习惯对糯米的价值功能进行了神圣化,排除了在相关仪式场合中使用其他谷物的可能。孙滨举例说,南方农村现在还有把糯稻挂在门前,或用糯稻草扎成草帽戴在头上,以辟邪消灾的传统。
那么,上海所在的江南之地,有“占稻色”的习俗吗?有,但不是在雨水,而是上元节前,多为正月十三或十四日。有记载云“东入吴门十万户,家家爆花卜年花”,不过和华南“问收成”不同,江南大地则是“红粉美人占喜事,白头老叟问生涯”。
“占稻色”现在看来有科学依据吗?
二十四节气里,诞生了“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清明一到,农夫起跳”等农事经验。相比之下,“占稻色”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更多的是对好收成的祈祷和期盼。
“‘占稻色’的习俗,在古人心中地位是很高的。如果预示有好收成,农户就能卖更多粮食,也就能买更多土地,或许就会‘一夜致富’。”孙滨解释。
如今,我们又是如何来判断一年收成的好坏呢?“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告别了通过占卜来预测收成的过去。”孙滨指出,人们现在掌握了大量的气象数据,可以通过气象模型预测未来一至三月的天气如何,当下播种水稻能否平稳度过生长期;作物的生长需要营养,也可以利用仪器在播种前对土壤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看看土地的湿度、Ph值怎么样、氮磷钾含量够不够……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还有各类监测技术——在收获前数月,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技术,评估作物生长指数,来预测其长势和产量。
“占稻色”必然有两种结果,“好收成”自是皆大欢喜;要是坏的结果,古人信心就会被打击。当然,过去“靠天吃饭”,遇上灾害,古人办法也不多。“现在,要是预测稻田越冬二化螟成灾,‘虫口夺粮’就会采用深翻土地、灌深水、喷洒药剂等综合防治方法。”孙滨补充说。
二十四节气里,还有哪些和农作物相关的习俗?
惊蛰时节,客家地区有“炒虫”的习俗。“炒虫”并非真的炒制虫子,而是人们将黄豆、芝麻、麦芽糖等食材炒制成“炒虫”,或者炒制五谷杂粮如稻谷、玉米、高粱、小麦、绿豆等。这些炒制的食物寓意着吃掉害虫,保护农作物,祈求丰收。
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后,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皖南等地会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蔬菜汁染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栏目编辑:王蕾 图片来源:东方IC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