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期间,《列宁在十月》可以说是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最为知名的苏联电影。
这是因为《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一九一八》是文革期间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放映、乃至使得中国观众对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都能倒背如流的极为少数的苏联电影。
《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一九一八》的导演都是苏联著名导演罗姆,扮演列宁的是苏联著名演员史楚金,两部影片一部拍于1937年,一部拍于1939年。
两部电影里,均出现了斯大林。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个剧中的斯大林并非同一人扮演。
《列宁在十月》中的斯大林
稍微注意一下,两剧中的斯大林的造型差异明显。
文革期间,中国连环画大师顾炳鑫领衔创作了堪作中国连环画天花板级别的经典《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一九一八》,书中特别标明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绘制的,但是,两本连环画里的斯大林的形象,并非来自于电影,而是根据斯大林日后的标准像绘制。
我们先来看一看《列宁在十月》电影与连环画的比较:
我们再来看一看《列宁在一九一八》电影与连环画的比较:
显然,根据电影版《列宁在十月》与《列宁在一九一八》里的斯大林形象,来确定连环画里的人物造型,会带来某种与通常情况下中国读者熟悉的斯大林形象大相径庭的尴尬。
与其这样,不如把中国观众在斯大林标准像里熟悉的那个雍容华贵、气定神闲、轮廓鲜明的形象,移植到连环画里,这是保持连环画人物绣像辨识度的最简易的操作。
《列宁在十月》中斯大林的扮演者俄文名为:Семен Гольдштаб,译成中文名为:谢苗•戈尔德斯塔布。
高里德施塔布
过去中文报刊中,都将他的名字译为:高里德施塔布。下面,我们仍沿用这个译名。
高里德施塔布生于1906年,逝世于1971年。拍摄《列宁在十月》时,他31岁。
《列宁在十月》中的斯大林
而随后在《列宁在一九一八》里扮演斯大林的则是深得斯大林本人喜爱、而实际上也是扮演斯大林形象最为出神入化的盖洛瓦尼。
《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盖洛瓦尼版斯大林
盖洛瓦尼生于1893年,逝世于1956年。拍摄《列宁在一九一八》的时候,他已经46岁,而他扮演的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期间在四十岁左右,从年龄上来说,他有一点偏大了,但是这也让他更为成熟一点,从而表现出了斯大林稳如泰山、坚如磐石的一面,可以说在性格上把握住了斯大林最喜欢的精神定调。
《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盖洛瓦尼版斯大林
而年仅31岁的高里德施塔布扮演40岁左右的斯大林,显得太过青涩,尤其是高里德施塔布的目光显得飘荡、游移、闪烁不定,缺乏强大的心理定力在眼神后面的掌舵操纵,就像陈佩斯小品中的那种鼠摸狗盗的目光,难以胜任一个独当一面的领袖人物。
《列宁在十月》中的斯大林
高里德施塔布在《列宁在十月》中扮演的斯大林形象出面的次数并不多,大多数情况下,斯大林只是承担着列宁身后的背景墙的角色。
当列宁用我们熟悉的身体前倾、挥臂演讲的时候,略显寂寞的斯大林似乎无事可做,一双大而无光的眼睛,百无聊赖的无所归依,扫来扫去,作出心有不甘的小动作,似乎在招徕观者注意,令他这一角色有一些滑稽可笑。
《列宁在十月》中背景墙的斯大林
所以,两年之后,拍摄《列宁在一九一八》的时候,换上了老成持重的盖洛瓦尼,相对而言,这一部电影里的斯大林的戏份要重多了,盖洛瓦尼不负重望,果然把大家心目中、斯大林期望中的斯大林完美无缺地推到观众的面前,从此,盖洛瓦尼版的斯大林稳稳当当地居于这一形象的巅峰水准。
《列宁在一九一八》中的盖洛瓦尼版斯大林
到了1952年,拍摄《难忘的1919年》,此时盖洛瓦尼已经59岁,他还在片中扮演40多岁的斯大林。
《难忘的1919年》中的斯大林
之前,他在1950年拍摄的《攻克柏林》中扮演60多岁的斯大林,这部影片里,他魁梧健硕,姿态沉稳,气度不凡,把晚年的斯大林的从容、华贵气质表现得外溢惊艳,也是斯大林电影里最具神采的一部。
《攻克柏林》中的斯大林
盖洛瓦尼在《难忘的1919年》里,再次回到人到中年、身材瘦削的形体状态,可以看出,盖洛瓦尼瘦身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高里德施塔布之所以不讨斯大林的喜欢,据斯大林的说法,是说高里德施塔布太漂亮了。
高里德施塔布
其实斯大林并没有说出真实的原因。
在初次于《列宁在十月》中推出银幕版斯大林形象之后,高里德施塔布本来还是有机会为他的领袖形象塑造扳回一城的,但他并没有把握好机会。之后,他还在三部影片中出演斯大林,这分别是1941年的《第一骑兵军》、1942 年的《亚历山大·帕霍门科》《他的名字叫苏赫-巴托》中扮演斯大林。之后,他的斯大林扮演之旅便戛然而止,1943 年他在出演了一部名叫《原生海岸》的影片之后,也难以见到他在银幕上的身影了。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1941年高里德施塔布参拍的《第一骑兵军》,给他提供了相当巨大的表演空间。这部电影是秉承斯大林的意图而拍摄的,当时留下的剧本里,留下斯大林的众多修改意见,可以说,这是斯大林作为总导演而推出的一部影片。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因此,在这部电影里,高里德施塔布扮演的斯大林甚至抢了布琼尼与伏罗希洛夫的风头,整个电影中,都是斯大林在遥控指挥。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与布琼尼、伏罗希洛夫
而虚构的戏份,也完全放置在斯大林身上,可以说,刻画人物性格的主体部分,都放在了斯大林身上,这必然使得斯大林成为电影里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与士兵
在如此巨大的表演天地里,足以考验高里德施塔布对人物的理解与演绎能力,而实际上,高里德施塔布并没有把斯大林的形象塑造得令人物原型满意。这部电影后来没有公映,多少也反映出斯大林对演员塑造形象方面并不被他看好。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高里德施塔布的最大的问题,是他的目光处理得不好,他没有像盖洛瓦尼那样,把斯大林的宽厚、幽默、泰然的一面呈现出来。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在《第一骑兵军》里,高里德施塔布施予了斯大林更多的是一种阴鸷的目光,看人的时候,露出太多的眼白,传达出一种不正眼看人的怪异味道,这样的目光,完全是一个负面形象的眼神。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相比之下,盖洛瓦尼也有翻白眼的镜头,但他出演的时候,给人一种他处于斗智斗勇、心灵博弈的交锋时刻,而不像高里德施塔布那般的直白、生硬地图解内心的思绪。我们可以看看《难忘的1919年》中盖洛瓦尼出演斯大林时的那种气定神闲的神韵。
从四十年代起,高里德施塔布就离开了银幕,那么他之后的人生经历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下面作一个略述。
高里德施塔布
卫国战争开始后,高里德施塔布被疏散到塔什干,在塔什干电影制片厂工作,但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电影拍摄,只有一次出演了根据小说“失踪行动”改编的电影,塑造一位英雄的角色,但该电影从未上映。同时,他在工作室监督塔什干运河的施工现场,并担任电影演员剧院的导演。
1944年至1946年,高里德施塔布回到莫斯科,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和国家电影演员剧院工作了两年,没有扮演任何角色。无戏可演,对于起点很高的高里德施塔布来说未免太过尴尬,于是他进入了新开业的莫斯科戏剧院(后来的马亚里布隆纳亚剧院)剧团,在那里他只工作了八个月,出演了一些戏剧。
高里德施塔布
从1947年开始,高里德施塔布继续从事舞台演出有关工作。直到1952年,他一直是中央文化之家流行合唱团的成员,从1952年5月起,他在莫斯科地区爱乐乐团担任朗诵工作。他与音乐乐队一起参加巡演,和流行歌歌手同台献艺。在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目是是以斯大林的形象登台。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高里德施塔布作为在苏联银幕上塑造了第一个斯大林形象的演员,他后来相对黯然的银幕生涯,不能不说与斯大林对他的好恶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也反映了高里德施塔布在演技上,也无法呈现出那个时代需要斯大林的高光面目。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斯大林去世之后,苏联银幕上的斯大林形象沉寂了很长时间,等到再次需要斯大林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高里德施塔布已经年龄上不容许他再作一试了,其实,《莫斯科保卫战》时期的苏联电影里对斯大林的“零度情感”表现模式,倒颇符合高里德施塔布当初的高冷风格,特别是在 1990年苏联导演奥泽洛夫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戈米亚什维利扮演的斯大林,也有意凸显了斯大林的那种阴鸷的目光,颇与高里德施塔布的表演风格相近似。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中戈米亚什维利扮演的斯大林
如此可以更为明晰地说明了为什么斯大林不喜欢高里德施塔布以他为建模的形象的原因了。
《第一骑兵军》中的斯大林
尽管如此,高里德施塔布毕竟在银幕上推出了第一位斯大林的角色形象,其开创之功不应该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