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47字
阅读预计7分钟
作者|姚晓
编辑|赵澜清
审核|江怡
1911年,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站在红堡的阳台上,向50万印度民众致意。图源/the wire
一、谣言如野火般疯长
1657年9月6日,日出后一小时。
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皇帝居住的红堡城墙下,人们焦急地仰望着。
在红堡朝东的城墙上,设有一座高大的雕花阳台贾罗卡(Jharokha)。遵循传统,皇帝会到这里接受民众的朝觐,并从城墙上放下一条铁链,用这种方式收集民众的请愿。
沙贾汗,莫卧儿帝国的第五位皇帝,时年65岁。他最出名的故事,是为自己的“白月光”爱妻修筑了一座华美的陵墓——泰姬陵。
作为一名勤政的皇帝,他在位29年来,严格保持着作息规律,每天日出而起,沐浴祈祷。日出后45分钟左右,他一定会出现在阳台上,接受民众的朝觐。寒来暑往,从不缺席。
然而这一天,他缺席了。
有史料记载,沙贾汗当时受到便秘和肾结石的双重折磨,身体虚弱而痛苦。
对一位65岁的老人来说,因为睡过头错过了上班打卡,似乎不该被苛责。
然而在长达9年的余生中,他无时无刻不在为这个错误付出代价。
细密画描绘被软禁的沙贾汗远眺泰姬陵。图源/Wikipedia
旧王已死,新王万岁!沙贾汗没有出现是因为已经去世,谣言像野火一般在德里蔓延。
莫卧儿帝国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旧王一死,必然是诸子夺嫡,天下大乱。
当年,沙贾汗自己就是先下手为强,父亲还没去世就发起叛乱,叛乱失败后又阴谋发动宫廷政变,从传奇的“寡妇皇后”努尔·贾汗手中夺取了王位。(关于努尔·贾汗的故事:)。
如今,沙贾汗老了,他把四个儿子分别派到帝国的四方担任总督。
虽然四个儿子都是“白月光”穆塔兹·玛哈尔所出,但沙贾汗的偏袒是明显的。(穆塔兹一共生了14个孩子,当然只有一半长大成人,她38岁时因难产死在战场)。
长子达拉·希科,封地在最富饶的帝国核心区,今天的印度北方邦。这里有沙贾汗的军事基本盘:能征善战的拉杰普特人。这里距离首都德里也最近,沙贾汗年老后,达拉·希科一直在德里担任监国,是名正言顺的王储。
剩下三个儿子,则分别去了帝国三个方向的边疆。东部富裕、安逸但偏远的孟加拉,分给了两人的第二个儿子。西部通往阿富汗的雄关险隘、大漠长河,给最小的儿子去历练。而南部穷山恶水、反叛频繁的德干高原,则分给了最勇敢、最能打的儿子奥朗则布。
沙贾汗的安排是不是有点像朱元璋?最爱的亡妻长子留在身边继承大统,其余诸子分守边疆。然而看似完美的安排,却埋伏着巨大的危机。
当身在富贵温柔乡的达拉·希科成为莫卧儿帝国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时,他的弟弟奥朗则布在山高地险的南部带兵打仗。
沙贾汗希望他据险而守,开垦荒地,与当地土邦谈判争取和平。但奥朗则布偏不,他在当地大杀四方,专挑最难攻破的堡垒打。
在攻打堡垒的作战中,奥朗则布对火炮的运用出神入化,他进口了欧洲制造的轻型野战炮,还雇佣了不少欧洲人担任炮手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支南亚最强炮兵部队,这也成为他日后击败哥哥的重要资本。
沙贾汗时期一门从欧洲进口的轻型轮式野战炮。图源/b站up主Mrlinerkang
二、四子夺嫡
沙贾汗的“死讯”传出后,达拉·希科的第一反应是封锁德里城,不允许任何人进入或离开,避免把消息传递给他的几个弟弟。但这反而显得欲盖弥彰,很快整个印度都知道帝国的政治中心德里出了大事。
果然没过多久,消息就从孟加拉和阿富汗传回德里,达拉·希科的两个弟弟分别在当地自立为王。
奥朗则布的野心更大。他没有选择称王,而是宣布勤王。他宣布哥哥达拉·希科是叛教者,控制了父亲沙贾汗,因此要向北进军夺取首都德里。
达拉·希科则以逸待劳,率军在阿格拉城外16公里的萨穆加尔扎营,等待从南部远道而来的弟弟奥朗则布。
达拉·希科的身后是整个莫卧儿帝国的经济与人口核心区。对他来说,失败的代价似乎可以承受。但奥朗则布远道而来,身边的军队就是他的全部身家,这是背水一战。
奥朗则布军中的欧洲雇佣兵记录了这场战争,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得以看到一场南亚战争的独特打法。
萨穆加尔战役图,右侧使用轮式野战炮的是奥朗则布军。放大图片看看,左侧战象上的达拉·希科在干什么?图源:哈佛艺术博物馆
三、象、炮与骆驼
1658年5月29日,奥朗则布抵达哥哥预设的战场,率先发难。他将火炮推至阵前,开始轰击达拉·希科的阵地。
在火炮的威势下,达拉·希科匆忙决策,将手上的两张王牌悉数打出,精锐骑兵部队直冲去破坏火炮阵地,骁勇的拉杰普特人则攻击奥朗则布的左翼。(战役图中右下方的战象)
结果,出击的精锐骑兵正中奥朗则布下怀。
根据欧洲雇佣兵的记载,奥朗则布的炮兵熟练地用骆驼驮负火炮,甚至能在驮负状态下开火。火力和机动性拉满,这是妥妥的坦克啊。
用骆驼背负的火炮shaturnal。图源:Ethnography Arms & Armour
面对冲向阵地的骑兵,奥朗则布的骆驼炮兵快速撤退,做好准备缠斗骑兵的特种步兵突前,导致精锐骑兵陷入乱战,无法组织有效冲锋。最终主将战死,全军溃败。
好在,达拉·希科的另一张王牌拉杰普特人不负骁勇之名,击穿了奥朗则布的左翼防线,开始对奥朗则布的中后军施压包围。
此时,战场尚未分胜负,达拉·希科在中路溃败,而奥朗则布的左翼被击穿。说起来,奥朗则布更有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此时,奥朗则布亮出了自己真正的王牌。骆驼炮兵身后,威力巨大的轻行轮式野战炮被推出来。
萨穆加尔战役图细节,可以看到左侧溃败的达拉·希科部。图源:哈佛艺术博物馆
而达拉·希科的两支王牌部队都已投入战场,一支溃败,一支插入敌后,无法召回。他已经拿不出能够冲击火炮阵地的精锐力量了。
临场面对火炮轰击的压力是巨大的。发射时火药的爆炸声,炮弹划破空气的呼啸声,随之而来的是身边人被铁弹巨大的势能砸中,成列倒下,血肉横飞。在这样的压力下,达拉·希科作出了最坏的决定。
多份纪录表明,在有充足后备部队的情况下,达拉·希科离开了自己乘坐的战象,向后方撤退。
在上文的画中,左方有一位将领正在下象,应该就是达拉·希科。在17世纪的南亚战场,随着火器的普及,大象因为容易受惊失控,不再被用来冲锋,而是更多用于后勤运输和战场指挥。
达拉·希科的选择不难理解,两张王牌都已用掉,要攻就只能不留退路,全军出击。而对面的奥朗则布本阵坚固,炮火密集。让精锐骑兵都全军覆没的本阵,自己去强攻,先不说胜算,万一自己被炮弹击中怎么办?杵在原地被火炮猛轰也不是办法,唯一选择就是撤退。
然而,以古代军队的组织度水平,面对恐怖的炮火集群,想让撤退不变成溃退并不容易。
要知道,莫卧儿夺嫡战争规模并不算宏大。双方包括后勤人员在内的总人数各5万人左右,一线作战的部队只会更少。这样的战场,阵地规模大致相当于一个大型体育场。主将想悄悄逃跑是不可能的,全军都能看见。
这个体育场中心有4500名士兵,周围有差不多同等人数的观众。这大约是作战双方各自本的规模。本阵外还有两翼阵地。图源:Wikipedia
主将逃跑,谁还会去为他拼命?于是达拉·希科的本阵四散溃逃。骁勇突前的拉杰普特人看到本阵溃退,自己的包围作战结果反被包围,也只好选择投降。
这一仗,达拉·希科损失了两大精锐,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懦弱和背叛,骁勇善战的拉杰普特人拒绝再支持他。
此后,达拉·希科一败再败。从阿格拉撤退到德里,又退往拉合尔、木尔坦、信德、古吉拉特,最终在拉贾斯坦被奥朗则布抓捕,送回德里游街示众。
考虑到达拉·希科一向有“贤王”之名,奥朗则布在一个深夜悄然杀掉了自己的哥哥。
父亲沙贾汗则被软禁在阿格拉堡内的一处庭院,从庭院的窗外能直接望见泰姬陵。
从阿格拉堡远眺泰姬陵。图源:Artisans of Leisure
根据威尼斯旅行家的记载,为了惩罚沙贾汗的偏心,奥朗则布在沙贾汗吃饭的时候给他呈上了一份“礼物”,正是达拉·希科的头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春野渡”2025年2月17日文章, 原标题为《象、炮、骆驼:17世纪莫卧儿夺嫡之战 》。
本期编辑:赵澜清
本期审核:江怡
*前往公众号后台发送“编译”,即可查看往期编译合集
▲政报·102期 | 为保2024大选,印人党打算收割这个群体的选票了.....
▲经报·96期 | 印落后中国16.5年,但正在快速缩小差距!
更多内容请见↓
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