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李孝轩(左一)在云南欠发达地区乡村调研孩子教育情况。(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孝轩: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云南省委会副主委,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获“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城乡客车呼啦啦地驶来,又轰隆隆地开走,小桑丽呆坐在十字路口的大树下,默默无言。

高考分刚刚出了,小桑丽考得不错,可她反而因此失落起来,“上大学一年的学费、生活支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怎么解决呢!”

“我不去念大学了。”沉默许久,小桑丽还是对相依为命的外公说出了这句话:“我找个工作,挣钱养家!”

因为家庭收入微薄而不得不放弃读书,小桑丽不是泸水唯一的一个。

泸水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这里居住着傈僳族、白族、怒族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

泸水境内峡谷纵横、山川俊秀、风光秀丽,却阻断了山里孩子求学的梦想。

曾经,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问题限制了当地教育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国家对边疆地区的大力扶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扶贫在“山地大省”云南不断推进,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助力云南、助力泸水教育脱贫。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就是代表之一。

育人,带着“扶智”的爱

1999年,李孝轩建起电脑培训站,教孩子们软件操作,这是他育人之路的开端。经过6年发展,培训站成为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为西南地区培养出数以万计的计算机人才。2011年,学院升格为云南工商学院,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第一批、云南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全国首批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院校。

一路走来,从最初的培训站,到现在的云南工商学院,李孝轩一直把扶贫济困的理念刻在办学治校的事业基因中,转化为履职担当的具体实践,并于2018年10月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培养年轻人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基础。不要小看你的工作,你是在塑造年轻人的灵魂。”

对钱学森的这句话,李孝轩深以为然。

2023年,小桑丽申请了云南工商学院贫困助学项目,并通过“绿色通道”免费入学。当得知小桑丽的家庭情况后,云南工商学院又为她争取了国家助学金。


△2018年9月,云南工商学院举行”帮到心上,扶到根上“关爱怒江州人口较少民族贫困学生捐资助学仪式。

让大家欣慰的是,小桑丽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大奖。

“长大后,我也要像李校长那样,做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这是小桑丽许下的心愿。

靠教育改变命运,小桑丽不是个例。

怒江州独龙族学生东齐英、保山市大山里走出来的杨志国……都是由李孝轩带领团队家访了解到他们家境贫寒,主动施以援手,最终帮他们完成了读书梦。

身体有残疾的云南腾冲清水乡驼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瞿镂,同样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入学。“这个孩子虽然身体行动不便,但他那种热爱学习的劲头让我着实感动。”为了让瞿镂如愿进入电子商务专业,学院免除了他在校三年的学杂费和住宿费。此外,学校专门安排他入住无障碍公寓,并为他提供了京东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的勤工助学岗位,实施一对一帮扶。

“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圆我的大学梦,真是遇到了好人、赶上了好时代!”瞿镂感慨地说。

多年来,李孝轩引领学校聚焦深度欠发达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深度贫困问题等“三个深度”,不断创新扶贫思路,全方位构建“奖、助、勤、贷、补、减、免”七位一体资助体系,持续实施“一个都不能少”教育扶贫工程,累计投入8700万元,为近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资助,无一人因贫辍学;开设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扶持班”,对贫困学生实行各项费用全免政策……

“在我这,一个都不能少”,是李孝轩一直坚持的理念。

扶上马,再送一程

不上学没出路,这是所有贫困家庭的心头之痛;上了学找不到工作,更是贫困家庭的难言之痛。

因此,李孝轩的教育扶贫实践以就业为导向。这也是扶贫教育下半场的必答题。

这些年,李孝轩聚焦教育“扶智”,蹚出了一条以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子。云南工商学院承办的教育部“滇西青年创业学院”项目,累计全免费培养近千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几千人就业。


△2018年9月,新一届少数民族学生入读滇西青年创业学院。

在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李孝轩把滇西民族地区农村产业扶贫和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有机结合,开展“千百万工程”——培养一千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现万人就业,促进百万人改变观念。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很多回到家乡,或任教、或创业,以眷眷之情反哺家乡——

曲靖市马龙区的学员魏春林,毕业后创办了云南阿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被评为昆明市官渡区电商农业龙头企业;

袁海波,牵头建设的2000亩苹果基地创造了近亿元产值,企业被曲靖市马龙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上千村民就业;

冉友权,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创立了旺盛百健连锁药房,近3年门店数量达到32家,营业额突破了千万元大关……

在和一些毕业生对话后,记者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着很多共性,那就是讲起过去的困苦时,表情没有任何阴霾,阳光自信、坦坦荡荡,内心对教育传承的使命感骄傲感油然而生。

倾听远山的呼唤,不遗余力履职尽责

“无调研不建言、无依据不议政。”

李孝轩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两年,他的一些提案建议之所以能被采纳,正是把调查研究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坚持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一线,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

在泸水的山村,绝大多数青壮年为了生计都会选择到大城市打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我们学校的学生多是留守儿童和寄宿生,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中,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想和父母在一起’,‘想走出大山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在李孝轩看来,社会的痛点,就是政协委员履职的发力点。

“走过这么多欠发达地区,我很了解乡村孩子要走进大城市,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也更懂得他们要真正融入社会,需要接受多少变化。”带着来自深山的呼唤与热望,李孝轩一次次通过全国政协平台发声——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孝轩提交的《关于加大政策供给,保障2023届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提案》得到相关部门重视和办复。不久后,他欣喜地看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等学校做好2023年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多个就业政策文件的出台;

同年,李孝轩提交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的提案》得到教育部等部委办复并获得民进中央参政议政成果一等奖。此后,教育部等17个部门出台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孝轩提交的《关于改进高考志愿填报管理体系,强化咨询服务综合治理的提案》得到积极办复。当年6月,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开通了“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

看到自己的建议在文件、政策中被吸纳,李孝轩感到十分振奋。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教育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孝轩认为,从政府部门看,要落在政策上;从高校责任看,要落在行动上。

李孝轩很好地扛起了自己的职责。

20多年来,他扎根云岭大地,培育时代新人。“咱们做教育的,得不忘‘人民’这个根,守住‘人民’这个本。”李孝轩经常这样说。

2023年,李孝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自己会将教书育人作为一生的事业,努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用爱创造未来。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办有温度的学校,做有灵魂的教育,李孝轩走了26载。他说,不走进欠发达地区,就不会懂得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不听闻远山的呼唤,就不会有坚定前行的力量。“未来,我会继续办有灵魂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感恩社会、回报桑梓。”这正是教育的最大价值所在,也是李孝轩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

记者手记:《心怀远志自成山》

很多人问过李孝轩:“为什么在怒江州搞扶贫?”

记者同样也有这个疑问。

面庞清瘦的李孝轩语气沉重地说:“如果你到过曾经的怒江州,你会为那里的贫困所深深震撼!”

贫困到什么程度?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曾经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发生率曾高达56.24%,被称作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曾是怒江民居最辛酸的写照。

在李孝轩看来,如果不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怒江州老百姓就很难脱贫摘帽过上好日子。

李孝轩没有选择捐款捐物的办法,而是选择了一条成效慢却能拔除穷根的路子——教育扶贫。他目睹了贫困如何成为横亘在孩子们与知识之间的天堑,下决心帮孩子们冲破命运的牢笼。

“不惧怕山,越过山,去成为山。”李孝轩做起了孩子们成长路上的靠山。

路子定了,李孝轩没有“按套路出牌”——他选择了从职业教育扶贫开始。

“难吗?当然难!2000年前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职业教育是什么。除了缝纫、烹饪、汽修,贫困山区的孩子甚至连电脑都没听说过。”李孝轩靠着一股子执着劲,从办电脑培训站开始,到开设职业学院,最后办成了云南第一所民办本科大学——云南工商学院。

怒江州的大力支持也坚定了李孝轩的信心——怒江州山地占比超95%,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但正是这样一个多山之地,却把学校建在最好的平地上,而且在政策上给予鼎力支持。

人心齐,泰山移。2020年底,怒江州实现了从区域性深度贫困到区域性整体脱贫的“千年跨越”,千百年来压在怒江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被彻底挖掉。

这里有李孝轩的一份力量。而他反复叮嘱记者:“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那是党委政府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支持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的持久战。小桑丽、瞿镂、东齐英、杨志国……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教育改变命运的人生故事。如今,“三农”工作重心已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李孝轩通过职业教育支持欠发达地区的事业在继续,更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也在继续……

记者:王晶 李木元

文字编辑:王亦凡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