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极恐,有人在插座上,看到了龙图表情包。



无处不在的龙图表情包

有一说一,有时候,有些东西,真不是故意玩儿抽象,而是他们本身就很抽象,它们仿佛像是从天而降的天赋型选手,让那些玩抽象的努力型选手,措手不及,难以望其项背。

最近有网友分享了一些特别抽象的图:

现实版龙图表情包


图:请输入网名/小红书,下同

而网上流行的龙图表情包,长这样:


像是口袋妖怪的羊蝎子:


面目狰狞的水泥搅拌机:


怪兽投影:


目瞪口呆的卡通脸:


拖拉机长了变形金刚脸?:


呲牙咧嘴的建筑:


狗背上的猫咪:


龙图表情包:


面目狰狞的窗帘图案:


三轮车翻白眼:


双枪摄像头:


热吻的汽车铁皮:


还有人说图一表情包像是刘梓晨表情包:


确实也像,让人无力反驳。


怎么说呢,稀松平常的东西,机缘巧合地看对眼了,就突然成精了,有了表情,或面目狰狞,或搞怪卖萌。

这种感觉真让人细思极恐,怎么说呢,就像你以为的点赞,换个视角,换个视角,换个视角,再换个视角看,就是一把正对你的枪口:


细思极恐,细思极恐,细思极恐。不得不让人提高警惕。



这世界是一个巨大的龙图表情包

显然,从插座插孔中看出龙图表情包的人,不止一个人。无需额外提示,好多人都能直接从一幕幕巧合中,看出自己的细思极恐,或拍大腿般的妙不可言。

这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龙图:


龙图还在追我:


还有人找到了插座龙图的双胞胎:


有人说,刘梓晨去当插座了:


还有人分享了插座上的孙悟空:



图:不够成熟°/小红书

有人说每次看到汽车,都要研究一番汽车表情:


有人说大晚上看了把人吓死:




有人从中获得灵感,认为艺术源于生活:


有人说每次看到汽车正脸都会觉得好笑:


有人从丝瓜中看到了阴森的面孔:



说实话,如果是经过别人提示后,才看出来的细思极恐,还是没那么吓人的。

但如果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突然看出来的,那种恐怖感,是由内到外的。



什么是“空想性错视”?

本着不怕好奇害死猫的精神,我做了一番调查,发现,这种从“插座孔中看到龙图表情包”的现象,并不是凭空臆想,也不只是少数人的奇遇,更不是什么见鬼了,而是一种生活里面,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空想性错视

今天就把我查到的有关空想性错视的东西,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可以拿出来装逼了^_^


所谓空想性错视,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在接触随机、本身无意义的图像、声音或其他感官刺激时,自动 “脑补” 出某种熟悉、有意义的图案或声音 。


从烧黑的插孔中看出龙图,把汽车正面看成卡通人物,把云朵看成小猫小狗、人脸,从咖啡漩涡中看到熟悉的脸,在断断续续的声音中听出熟悉旋律或歌词等,这些都是空想性错视的例子。

空想性错视,通常并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多数人在一瞬间感到疑惑后很快就会忘掉。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发现空想性错视的成因,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生理层面

大脑的模式识别机制:人类的大脑具有高效的模式识别能力,为了快速处理大量的外界信息,会倾向于寻找熟悉的模式和规律。当面对一些模糊、随机的视觉或听觉刺激时,大脑会自动尝试将其与已有的经验和记忆中的模式进行匹配。


例如,看到两个相邻的圆形和下方一个弧形的组合,大脑会快速与记忆中人脸的五官分布模式相联系,从而将其错视为一张人脸。

视觉系统的特点:人类的视觉系统在处理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倾向性和局限性。视网膜和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对特定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模式敏感。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刺激并不完整或准确,视觉系统也会尝试填补缺失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图像。

比如在看一些抽象的图案时,视觉系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和预期,将其组织成熟悉的形状。

心理层面

期望和注意力的影响:个人的期望、注意力和情绪状态会影响对刺激的感知。当人们处于某种特定的心理状态或有特定的期望时,更容易出现空想性错视。

例如,当一个人期待看到某种动物时,可能会在云朵的形状中更容易发现类似动物的形象。


此外,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会影响对刺激的解读,当注意力不集中时,大脑更容易受到模糊刺激的影响,产生错误的联想。

这有点类似如果你白天总对一件事、一个人、一件物品朝思暮想,很容易做梦时都梦到相关的主题。

记忆和经验的作用:过去的记忆和经验,在空想性错视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所经历过的事物、学习到的知识和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对当前刺激的理解和解释。


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对同一组图案产生不同的联想,因为他们的文化中包含了不同的熟悉模式和象征意义。

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人们更容易从无意义的刺激中发现有趣的形象和故事。

具有较高想象力的人更倾向于对模糊的刺激进行自由联想,从而产生空想性错视的体验。

例如,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常常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中发现独特的视角和创意灵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空想性错视有关。

简单来说,你之所以能从插座孔里面看出龙图表情包,既有大脑的功劳,也有眼睛的功劳,既有过去知识、经验的功劳,也归功于你对未来的想象和预期

所以这么看来,空想性错视还是挺酷的一种现象。


毕竟,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的东西,你却能看出妙处来,甚至误以为你在玩抽象。


如果再遇到同道中人,那种感觉绝对妙不可言。



空想性错视与幻觉的区别

上面也说了,空想性错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甚至是一种入木三分、提前看透事物本质的“超能力”

虽然但是,我在要提醒大家一下,空想性错视和幻觉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两者有本质区别。


刺激来源不同

空想性错视:有真实的外界刺激,只是大脑将这些本身无特定意义的刺激赋予了某种意义,比如把形状类似人脸的插座孔、云朵看成是人脸等。

幻觉: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是在没有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比如凭空听到有人说话、看到不存在的物体等。

普遍性不同

空想性错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些时候体验到,属于正常的大脑认知模式,是大脑为了快速处理外界信息而倾向于寻找熟悉模式的结果。

幻觉:通常情况下不常见,虽然偶尔也能在正常人似睡非睡等特殊状态下出现,但大多是病理性的,频繁出现可能与中枢神经病变、精神类疾病、情绪影响、暗示、弱视和重听等因素有关,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知觉障碍 。

个体认知

空想性错视:个体通常能意识到,这是自己主观的联想和解读,明白所看到或听到的意义,并非真实存在。

幻觉:患者往往坚信幻觉内容是真实的,认为其感受来自客观现实,企图说服出现幻觉体验的人不相信幻觉,有时是徒劳的。

影响程度

空想性错视:一般不会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幻觉:由于感受常常逼真生动,可引起愤怒、忧伤、惊恐、逃避乃至产生攻击别人等情绪或行为反应,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社交等,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伤人、出走或自杀等意外情况发生。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混淆空想性错视和幻觉这两个概念,空想性错视更客观、更普遍、更健康,而且更有用


如何利用空想性错视?

在我看来,空想性错觉,四舍五入,就是一种超能力,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利用这种超能力呢?


艺术创作方面

绘画与涂鸦:在绘画时,故意绘制一些线条、形状或色彩的组合,不赋予它们明确的意义,然后观察这些图形,看看能从中 “看到” 什么形象或场景,以此为灵感进行创作延伸。

比如,随意泼洒一些颜料在画布上,观察颜料形成的形状,可能会从中看到动物、风景等,进而将其完善成一幅完整的画作。

摄影创意:在拍摄时,寻找一些具有模糊性或抽象性的场景、物体,如斑驳的墙壁、光影交织的角落等,拍摄后观察照片,利用空想性错视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有趣形象,再通过后期处理突出这些元素,创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摄影作品。

游戏与互动方面

图形猜谜游戏:制作一些包含模糊图形的卡片,让家人或朋友观察并说出看到的形象,每个人可能会因为空想性错视而有不同的答案,然后可以围绕这些答案展开故事创作或讨论,激发更多的想象。

故事接龙:一个人先描述一个由空想性错视引发的场景或形象,比如 “我看到天上的云像一只在飞翔的龙”,下一个人接着这个形象展开故事,“这只龙飞到了一个神秘的城堡上空”,依次类推,通过不断利用空想性错视创造的元素来推动故事发展,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

日常观察与思考方面

自然观察:在户外观察自然时,留意云朵、树叶纹理、岩石形状等自然元素,看看能从它们身上发现哪些奇特的形象或故事。

比如,将一朵云看成是一艘帆船,想象它在天空的海洋中航行,思考它会驶向何方,可能会遇到什么。

家居物品联想:在家里观察各种物品,如地毯的花纹、窗帘的图案、墙上的污渍等,尝试从这些看似无意义的图案中想象出各种场景或故事。

例如,把地毯上的花纹想象成一个迷宫,自己在里面探险,构思在探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奇妙生物和困难。

虽然 空想性错视很有用,但也不是没有任何问题。

比如,有一个点需要大家特别注意: 在有些情况下,它可能与某些心理健康问题有关,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异常的空想性错视情况,如面孔扭曲、缩小或放大等。

作为普通人,不需要刻意避免空想性错视,只要没有对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造成严重困扰,就无需过度在意

如果空想性错视对个人生活造成严重困扰,或伴随幻觉、妄想、抑郁等其他异常症状,答应我,答应我,答应我,寻求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差 不多就这些。

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