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做过心理学测试吗?
是不是会觉得这些测试在某些时候的确很准?心理学测试的底层逻辑其实就是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
1894年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Freud)提出了投射概念,
他认为投射是个体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如欲望冲动或情绪等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的一个过程,
而投射测验就是通过这种模式来探究个体的心理与深层潜意识。
发展至今,投射已经成为心理学中的一种重要评估工具,主要通过一些模糊或开放性的刺激来揭示个体深层次的潜意识情感动机以及人格特征等。
现如今使用较广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test),房树人测验(House-Tree-Man Test),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等。
这些测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教育学、市场等领域。
投射测验最大的特点便是主观性与开放性,测验往往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投射到选择上的个性特征与潜意识往往有迹可循。
投射测验发展到如今也算“雅俗共赏”,学术领域有它的身影,大众娱乐也它的身影,比如以下这个测验。
接下来请看这张图,你最先看到的是鱼的形象还是狗的形象?
如果你最先看到狗的形象,说明你平时做事有着一定的系统思维,善于把握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如果你先看到的是一条鱼,说明你对事物的细节有精确的把控,善于洞察细节中的小规律,
一个有趣的角度是:格局越大的人,越容易看到狗。
信息加工方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不管是看到一条鱼还是一条狗,都是信息加工方式(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的一种表现。
先看到鱼的人在生活中较常使用的加工方式是细节加工(Detail Processing),
先看到狗的人在生活中则是较常使用整体加工(Integral processing),
整体性思维在大部分时候往往与大格局相呼应,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格局越大的人,越注重整体性,越容易看到狗。
细节加工vs 整体加工
细节加工也具有较强的优势,比如关注信息具体细节和局部特征。
因此,较常使用这种加工方式的人会注重对每个细节的分析比较和记忆,强调精确性和准确性。
使用这种加工模式的人在生活中处理问题时常常会采用逐步分析、逐步推理的倾向于线性思维(Linear thinking)的一种策略,
以求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构建一种自己的深刻理解。
线性思维往往具有一定的顺序性、逻辑性、目标导向和单一路径性,
这种方式往往可以高效解决问题,比较适合复杂的任务,适合需要逐步拆解的任务。
但是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会忽视整体性,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时恪守常规创新性不足。
整体加工方式则是关注信息的整体结构和全局特征,注重对全部信息的理解和感知,
倾向于发散性思维(Divergent thinking)与聚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倒推,可以理解为从大格局到小细节。
这种加工方式的发展性与聚合性,让个体在处理问题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整体加工方式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会忽略一定的细节,在做出判断时,往往会被知觉所影响,准确性受限。
整体加工方式依赖于大脑对整体结构的快速识别,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被激活,加工结果往往更加高效,
而细节加工方式则不需要特定的情景与情绪。
加工方式与思维差异的成因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Cogn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来看,这些加工方式与思维差异的成因和每个人的大脑擅长的加工方式有关,
擅长于整体加工的人,大脑的右半球往往更加发达,因为大脑的右半球在处理整体信息和空间关系上具有较强的优势。
而且总是采用细节加工方式的人,则在大脑的左半球上的细节处理与逻辑分析上更具有一定的优势。
其次,加工方式上的思维差异还与个体的情绪与生活情境存在关联,
当个体处在一种积极情境下,但有一定刺激情绪时,那么他就会采用整体加工,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人的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更强,往往更注重事物整体与系统。
反之在消极情景下,个体更倾向于细节加工,因为人的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注意范围缩小,使自己更加关注某一细节,从而抑制对事物的整体加工。
此外,这种差异还源自于个体之间知觉机制上的差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不管是看到狗还是看到鱼,都只是信息加工方式存在差异,
其实,善用自己加工方式上的某些天赋比纠正自己的思维模式短板更加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