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什么要走进影院看这部大片?是为一睹从未想象的视觉奇观?为感受集体热血的震撼?还是为思考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至少观众不是为了头晕眼花的视觉、莫名其妙的情节和自嗨的情绪而走进影院的。

读娱 | yiqiduyu

文 | 零壹

2025年春节档落下帷幕,《哪吒2》一骑绝尘,票房破百亿让其他同档电影都沦为背景板,而其中最惨淡的,就是博纳影业花费重金打造的《蛟龙行动》。

这部现代战争片选择聚焦潜艇海战,据传耗资10亿元打造,如今累计票房仅3.8亿元,不仅在春节档六部新片垫底,比起前作《红海行动》36亿+的辉煌成绩更是只有后者一个零头。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在宣传期高呼“绝不撤档”,《蛟龙行动》官微却在节后宣布将“在充分听取广大观众建议的基础上,制作一部特别版,择日再与观众见面”。


也就是说《蛟龙行动》不是一般的撤档择机重映,而是要重新剪辑一个新版本出来。即便如此,行业对于后续的《蛟龙行动》也不可能看好。因为历年来在重大档期撤档的影片无一例外没能完成翻盘逆袭,其中表现最好的《我们一起摇太阳》也只是稍微挽回一点票房,而《红毯先生》等更多例子的结局都是杳无音信,即便《蛟龙行动》的特别版能修改一些剧情硬伤,但逆天改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博纳影业2024年预亏6.37亿元—8.81亿元,2023年、2022年分别亏损5.55亿、0.81亿元,三年亏损十几亿的博纳在2024年经历《传说》《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均表现极差,而据说投资巨大的《蛟龙行动》显然是博纳影业很难接受失败的那种关键项目。

2024年4月,于冬在北影节相关论坛上提到,博纳已经把资金全部集中在《蛟龙行动》。“因为周期过长,拍摄周期、制作周期、需要准备的周期过长,就把一个公司的现金流焊在这了。中小影片可能要停下来,要等这个片子上完。所以这两年博纳影业的片少就是这个原因。”

从“绝不撤档”到“择日再见”,这场从豪言壮语到无奈妥协的转折,宣告博纳影业的主旋律电影战略遭遇巨大失败,也足以引发行业内外对国产电影制作、发行策略以及市场反馈机制的反思。

1

内容制作、宣发物料均踩“雷区”

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由林超贤执导,黄轩、于适、张涵予等一众明星加盟,影片以国内首部核潜艇题材为卖点,展现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战争场面,包括核潜艇内部全景、单兵飞行器作战等。在《红海行动》和《水门桥》在春节档获得巨大票房成功后,作为硬核战争片的《蛟龙行动》原本被看作是春节档的有力竞争者。

即便在档期宣发开始后《蛟龙行动》数据开始全面落后,仍有凭借战争片的类型优势后程发力的可能。但随着片方在春节之前按耐不住开启点映,《蛟龙行动》身上的正面标签越来越少:评分低迷口碑崩盘、抽象的“保密”宣发翻车得罪路人、喊话要公平把问题都甩给“黑水军”……


一方面,博纳过于看重《红海行动》在春节档的成绩,而忽略了时过境迁、难以复制;而更重要的是,《蛟龙行动》在影片制作、宣发上全部踏入“雷区”,作为一部主旋律战争片陷入这种地步也是无从甩锅的。

内容层面,近年来,观众对林超贤等港导的军事动作片审美疲劳逐渐显现。尽管《蛟龙行动》核潜艇对战、单兵飞行器等视觉奇观层出不穷,但林超贤一直有的剧情逻辑硬伤、角色塑造扁平等问题,在《蛟龙行动》中不再被接受。多线叙事的失控进一步加剧混乱,深海作战、陆地突袭、核危机三条故事线未能有效交织,反而让观众陷入“看不懂”与“不想看”的双重困境。

影片将时间线设定于虚构的2030年,本意是摆脱现实束缚、展现科技想象力,却导致叙事悬浮。例如,敌方“仿生机械狗”被设计为碾压中方装备的“黑科技”,而现实中明明是中国的仿生机器人大放异彩,蛟龙小队为何不装备?既不符合“近未来”的逻辑自洽,也正好与当下的科技现实和大众情绪相反。


尤其是影片完全没能抓住当下观众对“中国军人”形象的情感需求,反而搞出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操作,张涵予的潜艇艇长甚至在关键时刻吹口琴煽情,被观众嘲笑为“年度尴尬名场面”,创作端与群众的脱节十分明显,而与大众情绪的共鸣,恰是主旋律战争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而对应潜艇对战这一全新情节,林超贤也不如在《红海行动》里那样驾轻就熟。大量的舱内镜头天旋地转,有大量差评都集中在视觉体验差,看着晕;而《蛟龙行动》也并未找出潜艇对战这一情节的电影叙事娱乐性,反而用大量的专业术语填塞其中,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实在很难入戏。

而在宣发层面,《蛟龙行动》的宣发翻车始于一条意图“彰显专业”却沦为笑柄的短视频。其内容显示因台词涉及“国家机密”,演员需在拍摄时警惕外籍演员靠近,甚至要迅速藏起剧本以防泄密,试图以“硬核保密”为卖点制造话题。然而,网友迅速发现逻辑漏洞:若台词真涉密,电影公映岂非全民泄密?调侃声此起彼伏——“建议禁止外国人观影”“保护机密,从我做起不买票”……


后续张涵予也澄清现场并非如此是短视频乱剪辑,可热点的传播可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视频在舆论压力下紧急删除,但负面印象已深入观众心智,成为票房低迷的预兆。如此抽象的宣传物料能够发布,也可见宣发的慌不择路、对爱国主题的皮毛理解、以及对观众智商的不尊重。

内容创新需超越技术堆砌,军事动作片的成功不能仅靠“更大场面、更贵特效”;而口碑管理需摒弃对抗思维,于冬对差评的激烈反应,也反映出传统影企在新媒体时代舆论场的陌生和无措。

2

中国电影需要“重工业”

但不是《蛟龙行动》这样的

《哪吒2》的成功难以复刻,但《蛟龙行动》的溃败,行业至少能从中得到一些教训:

宣发策略需回归“内容本位”。影片上映前后,博纳的宣发接连踩雷:除“保密台词”外,路演疑现身穿现役军装的“假军人”观众互动,被指消费军人形象违反《军服管理条例》,官微火速删帖但仍引发舆论哗然。董事长于冬公开抨击评分平台“黑水军泛滥”,呼吁观众“公平打分”,却被视为“输不起”的甩锅行为。这些操作暴露片方对新媒体舆论场的陌生,在“观众主权时代”,口碑管理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需以真诚对话重建信任。


军事动作片亟待“叙事升级”。近年来,《长津湖》《红海行动》的成功让博纳陷入“主旋律+大场面依赖症”,但观众审美疲劳已现端倪。《蛟龙行动》的“核潜艇对战”虽具创新性,却未跳出乏味叙事,后续的军事片若想突破瓶颈,或许需转向“符合中国军人特色的人性挖掘”,既要达成“集体叙事”的准确,也要找到更多建立在个体上的共鸣。

档期选择应尊重市场规律。尽管《红海行动》曾在2018年春节档逆袭,但当时市场尚属蓝海,且其“撤侨”主题契合民族情绪。而2025年春节档,《蛟龙行动》面对《哪吒2》《唐探1900》等强娱乐性IP几乎没有一战之力,若电影能预先解决一些剧情的硬伤和雷区,并选择定在国庆档、五一节等情绪更为适配的档期,也许会获得比现在更好的结果。

《哪吒2》总票房超120亿元,《蛟龙行动》的黯淡退场,光线传媒如今的辉煌与博纳影业的困境两相对比,已然成为行业观察的典型样本。

但读娱还是要说,两部电影在票房市场的两极化表现,是从内容制作到大众情绪等一系列变数的相乘结果,《哪吒2》与《蛟龙行动》的现状对比,不足以代替动画电影与战争电影类型的前景。

国产动画自《大圣归来》的票房突破后,迄今10年仍然只有两部《哪吒》、两部《熊出没》、《长安三万里》和《姜子牙》六部影片突破10亿门槛,两部《哪吒》与其他几部的差距更是断层级别,追光动画的白蛇系列、新神榜系列稳定在数亿级别已经被视为胜利。《哪吒2》的历史级别表现一定会带来动画电影投资的激增,但这种激增是昙花一现还是造就新的常态,至少目前还无据可寻。


另一边,于冬认为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更多“大片”,更多“重工业电影”,如果市场充斥低成本电影、话题性电影,观众不如在手机上看短剧、在家打游戏。“如果中国电影一年有至少十部《蛟龙行动》这样体量的大片,那么电影就不会被观众抛弃。”

于冬的“大片执念”有合理性——好莱坞的全球霸权正是建立在《阿凡达》《复仇者联盟》等重工业电影的基础上,中国电影市场若想与之竞争,工业化升级是必经之路。但问题在于,《蛟龙行动》≠观众所需要的大片,就像如今的《美国队长4》不是北美市场之外的观众想看到的好莱坞大片一样。

《蛟龙行动》的失败证明,单纯的技术堆砌无法替代叙事与情感共鸣。影片1:1复刻的120米核潜艇模型据说耗资8000万元,IMAX摄影机拍摄的深海鱼雷对战也是技术体现,但观众记住的却是“剧情空洞如军事演习PPT”“角色工具化”和“潜艇艇长危机关头吹口琴”的尴尬桥段。这种割裂的根源,是影片本身既没有惊艳的科学想象力,又与中国人的集体情感无法共振。


市场的惩罚是残酷的。电影从来不是一个你花钱了观众就一定买账的市场,也不是标榜特效制作重工业大片观众就一定会尊重,从《749局》到《蛟龙行动》的尝试屡屡失败,可见重工业电影的未来,不在于你是花了10亿还是20亿,而在于能否回答一个问题:

观众为什么要走进影院看这部大片?是为一睹从未想象的视觉奇观?为感受集体热血的震撼?还是为思考人类命运的终极命题?至少观众不是为了头晕眼花的视觉、莫名其妙的情节和自嗨的情绪而走进影院的。

不要沉溺于“工业大于一切”的迷梦,而是要看到观众心目中的大片轮廓,“大片救市”的理想才会真正照进现实。

THE END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