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门口的车子还没熄火,眼尖的孩子就向厨房里的老周喊:“爸,是测黄河的叔叔来吃饭咧!”紧接着,门帘被掀开,几个熟悉的身影侧身进屋,搓着手就往烧得正旺的炉边凑:“老周,还是老样子,肉夹馍、鸭片汤。”
午饭点早就过了,这个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的小饭店因客人到来而热闹起来。老周把一大壶热水放上桌招呼道:“先喝点热水,暖暖身子。”随后快步走向后厨,儿子小周乖巧地站在一边,望着他口中“测黄河的叔叔”——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的测绘队员们,期待听到和黄河有关的新故事。
潼关古城与河水相依相伴。
“潼关县城不大,我们出外业时,吃饭时间不固定,这家店打烊晚、馍香汤鲜,来过几次就熟络了。”实景三维黄河陕西段重点区域建设项目负责人赵映帅说。
“他们第一次来是夏天,几个小伙子一身汗,脸晒得通红,聊着什么无人机、无人船,我儿子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老周笑着说,后来才知道,这群小伙子是测绘队员,驻扎潼关开展实景三维黄河流域陕西段重点区域建设项目。
眼下,镇子里年味儿十足。河堤上寒风刺骨,河面上浪涛翻涌。测绘队员抬着重达80公斤的无人船,沿阶而下,抵达河边。
无人船重达80公斤,需两人合力抬起。
“风浪大,稳住船再操作。”赵映帅叮嘱负责操控无人船的队员。不一会儿,明黄色的船顺利下水,劈波前行。
无人船在风浪中稳稳前行。
“去年8月你来的时候是丰水期,河面宽阔,测深有6米。现在是枯水期,水面下降了1米多,能看到水退后的河滩。”赵映帅指着不远处的渭河、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地带对记者说,“无人船在不同时期进行测量,能获取汛期前后的水下地形实时数据,既为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提供最新数据,也为陕西黄河流域智能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赵映帅介绍枯水期水面情况。
没多久,无人船驶离了视野。“船上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摄像头实时传递影像和数据信息,通过手持端屏幕就能看到船的动态,按照规划测量路线,还得40分钟才能返航。”赵映帅对《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说,“趁这空当,去看看无人机。”
浩荡黄河,生生不息。想要“跟拍”黄河,构建水上水下一体化三维场景模型,机动灵活、高效便捷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必不可少。
螺旋桨转动,人员后撤,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机在蜂鸣声中垂直升空。
测绘队员调试无人机。
“无人机航拍的数据,采集后可用于局部高精度水上水下一体化的实景三维展示、分析与应用。”测绘队员刘亚辉轻拨操纵杆,无人机在高空稳住姿态,“你看,黄河从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折向东流。”
测绘队员向记者展示无人机手持端显示屏信息。
通过无人机的视角,大河与城镇紧密相依的冬日图景呈现出来:略显浑浊的褐色河水、河堤上黄绿色的树丛、岸旁青砖红檐的民居……
无人机传输实时画面。
“拍摄影像分辨率精细到1.5厘米,给你看看老周的饭店。”刘亚辉指着显示屏说。镜头里,店门口挂的红灯笼格外亮眼。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依托实景三维和‘智慧黄河’信息平台建设,对黄河及周边重点区域开展测绘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能够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经济要素、文化发展等数据集成共享。”第二地形测量队总工程师林璐告诉记者。
返程路上,漫天大雪纷飞,融进河水、落在枝头。
无人机航拍的潼关雪景。
测绘任务按原计划顺利完成,大家没有因高速封闭而急躁不安。“知道小周跟我说什么了吗?”记者向队员卖个关子,“他说:‘测黄河的叔叔,是我的榜样’。”
社群交流/原创投稿/ 商务合作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