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旅居云南·诗意栖居】
云南普洱曼海:探索共享旅居新模式
人民网记者 刘怡
年近70岁的熊献贵、赵发英夫妇成为了云南省普洱市联珠镇曼海村的“新村民”。
这对来自四川都江堰的老夫妇,开了一辈子的餐饮店,在云南旅居时找到了新的价值——教曼海村村民做四川面食小吃。
他们还在曼海学会了制作普洱手冲咖啡。老两口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在曼海村开一家咖啡书吧。“这样,我们的旅居生活有了新内容,老年生活也将更加充实。”熊献贵说。
到曼海村旅居的不只有熊献贵、赵发英夫妇,这几年,曼海村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模式,发展乡村旅游,迎来不少“新村民”。如何让“新村民”更好融入乡村社会?曼海村持续挖掘旅居者的共创潜力,让旅居者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实现共创、共享。
教村民做面食 旅居者爱上曼海村
2023年,王永山夫妇第一次来曼海村,就喜欢上了这里,“曼海村夏天不热、冬天不冷,呆着特别舒服,这里的环境太好了。”
曼海村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域,横跨北回归线,四季如春,年平均气温17.8摄氏度。从2022年起,曼海村发展乡村旅居,并因其独特的“曼海模式”在云南乡村旅居业中“出圈”。
曼海村全景。陶思源摄
曼海村被竹林和柏树掩映,绿色环围中,灰黑色哈尼民居格外显眼。村中心的演艺小广场边,排布着田园会客厅、旅居民宿、非遗体验中心、乡创中心、儿童乐园。曾经,这里是28栋闲置不用的烤房,经过改造后,它们在乡村微文旅综合体中焕发出新生机。
来自河南省郑州市的王永山、王桂梅夫妇都已60多岁,今年1月,他们来到曼海,入住上下两层的旅居民宿后,夫妇两在这里享受了乡村安静的夜晚和高质量的睡眠。老两口从贵州自驾到云南,先后去了昆明、大理等地,最后决定在曼海村过春节,之后再继续后面的行程。
“河南的气温比较低,曼海气候温暖、空气也好,今年我们与哈尼村民一起过年。”王永山说,在云南生活真是十分舒服。
旅居者赵发英(图左二)教曼海村村民做花卷。陶思源摄
在乡村餐厅,这对不习惯吃米线的这对北方夫妇还吃到了熊献贵夫妇教村民制作的馒头和花卷。
熊献贵夫妇比王永山夫妇更早抵达曼海村,“现在孩子都大了,出来走走住住好安逸。”妻子赵发英说。
在曼海旅居时,熊献贵夫妇发现乡村餐厅面食种类少,而他们恰好擅长做四川小吃,便决定帮忙弥补这一不足。于是,乡村餐厅主管、曼海村民刀圆圆跟他们学会了和面、包饺子,还学会了做龙抄手和醪糟汤圆。如今,除哈尼美食外,曼海村的餐厅还能向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餐食品类。
与村民携手 共创乡村微文旅综合体
曼海村地理位置优越,距墨江县城12公里,距墨临高速碧溪站仅2公里。便利的交通也让这里成为房车旅行者的热门目的地。
上个月,来自宁夏的张杰夫妇把房车开到了曼海村房车营地。这个营地可以停20辆房车,水电供应齐全,每天收取20元的服务费。
张杰一行人驾驶着五辆房车抵达曼海村,稍作停留了几日,随后,其中三辆房车启程前往西双版纳。而张杰和来自大庆的一对夫妇则决定在曼海过春节,计划年后再继续去云南孟连、西盟、腾冲等地旅行。
“现在我们宁夏枯黄一片,而云南却是满眼绿意。”69岁的张杰有着十余年的房车旅居经验,夫妇俩每年国庆离开宁夏去旅行,直到来年‘五一’才返回。“云南是个很适宜房车旅居的地方。”来过云南很多次的张杰说。
曼海村房车营地。陶思源摄
自从发展乡村旅游后,越来越多人来到曼海旅游、旅居,当地村民也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
在曼海村闲逛的张杰,时常能见到村民们在和煦的阳光下做竹编。曼海村有牛腿琴和竹编两项非遗技艺,80%的村民都会竹编。村民白树清15岁时就开始从事竹编,以前他的竹编用具都拿到碧溪古镇售卖,现在他在村里的非遗体验中心,教城里来的孩子和各地游客竹编技艺。
非遗体验中心不仅限于竹编,这里还设有4间教室,游客可以深入学习哈尼族服饰制作、陶艺创作、蓝染技术等,而这些技艺的传授者,大多是当地的手工艺人。
与此同时,村民李成梅经营的“豆花小院”也成为网红打卡点。几年前,女儿白秀美从上海回来,母女俩携手,研发出的新菜品“茶水豆花”“七彩狼牙土豆”深受游客喜爱,单日营业额曾高达1000元。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李成梅一家受益。如今,每逢节假日和双休日,村里的20户村民都会出摊,售卖特色小吃和农特产品,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农文旅融合 曼海村有了新风貌
正午时分,曼海村的一所院落里,熊献贵夫妇与几位村民一起清理卫生,为几天后即将营业的咖啡书吧做准备。
这间咖啡书吧坐落于高处,屋前有一棵高大的椿树,门前场院摆满休闲桌椅。站在此处,举目远眺,连绵的青山如屏,熊献贵说,如果幸运,清晨在院内也能看到云海。
熊献贵夫妇打算用两年时间将这个咖啡书吧经营好,店内准备供应本地产的普洱咖啡。“没想到我们两口子古稀之年又迎来了新事业。”熊献贵满面笑容,话语中满是感慨。
曼海村乡村共创的咖啡书吧小院。陶思源摄
目前,曼海村已成为集康养旅居、哈尼文化、享自然风光于一体的乡村旅居目的地。自2024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曼海村共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90余万,其中旅居人数400多人,实现旅居花费15万元。到访曼海的游客,除本地亲子研学团以外,以北方省份和退休老年人群体为主。
“这几年,曼海一直在探索共享旅居新模式,促进旅居者融入乡村生活,共同参与乡村发展。”曼海村运营负责人王一粲介绍,未来,村里计划建设曼海乡村旅居二期工程,挑选6至7套哈尼院落进行升级改造,用于民宿、餐饮经营,同时还将引入树屋、“丛林穿越”等多元旅游项目,欢迎旅居者深度参与、一同建设。“那时再来,一定能看到一个全新的曼海村。”王一粲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