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
高115厘米,残宽51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番佛寺”及其周边出土的石刻,为我们揭示了泉州历史上多元宗教共存的盛况。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与人文历史的结晶,更是泉州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现番佛寺遗址,位于泉州宣武巷总站商贸城内
石碑后记载:“(番佛寺)宋元年间建,元末毁...
是国内仅存的印度教寺庙遗址,寺旁有池名番佛寺池,今废。”
据泉州民间传说,元代泉州城南一带曾有一座“番佛寺”。在城南蒲寿庚故宅遗址的东北角,曾有一口池塘,泉州人称为“番佛寺池”。
《晋江县志》中也有“番佛寺池在城南隅”的记载。1934年,一尊元代印度教毗湿奴立像便是在此地出土。
▲ 元印度教毗湿奴石雕立像
高115厘米,残宽51厘米
1934年泉州南校场出土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这尊毗湿奴像头戴尖顶冠,双目下视,鼻梁高挺,形体宽肩细腰,具四臂造型:上两臂高举,分别持宝轮与法螺,下两臂中右手伸出,手掌已残失,原应作无畏印,左手倚矛。双足立于半月形的束腰圆台上。
立像整体造型保留了印度艺术的特征,但衣饰更为简练概括,面部形象融合了印度人的立体感与汉人的柔和线条,呈现出一种平静温和的气质。
▲元印度教大象与林加龛状石
高50厘米,宽71厘米,厚17.7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其后,在附近的城垣基础内,又发掘出不少印度教石刻,共计近300方;其中部分甚至被挪用于佛教的开元寺和道教的天后宫。结合出土地点与文献资料,不难推测,“番佛寺”可能是一座印度教寺庙。
▲元拱形四翼天使石碑
长53.5厘米,宽51厘米
1988年泉州仁风门(东门)外仁风街曾国泰宅发现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除了毗湿奴形象,在泉州的宗教石刻中,天使的形象也并不罕见。但如这件四翼天使般的独特造型却极为少见。
天使头戴三叶宝冠,趺坐于祥云之上,双手捧莲花十字架,天衣轻绕两对羽翼,向后飘扬,展现出一种神圣而优雅的气质。
▲ 元 拱形四翼天使石碑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览现场
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天使形象可能是古希腊与波斯的有翼神像与基督教天使形象交融的产物。这件作品正是多元文明在泉州共生的体现,展现了宋元时期泉州开放的文化视野与艺术创新。
▲元伊斯兰教云纹拱月墓顶石
高51厘米,宽60厘米,厚14厘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藏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重要港口城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与传教士,成为多元宗教与文化的交汇之地。
除了印度教与基督教的影响,伊斯兰教、佛教、道教等宗教也在此蓬勃发展,留下了丰富的石刻与建筑遗迹。这些石刻不仅是宗教艺术的重要代表,更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见证。
▲泉州古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番佛寺”及其周边出土的石刻,为我们揭示了泉州历史上多元宗教共存的盛况。这些石刻不仅是艺术与人文历史的结晶,更是泉州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的体现。
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得以一窥宋元时期泉州作为国际化都市的繁荣景象,以及不同文明在此交融共生的历史画卷。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原标题《在东方海港相遇:四翼天使与毗湿奴》
刊载于《收藏/拍卖》2024年12月刊
作者:赖奂瑜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