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中步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等诸多论述都强调了走步是太极拳运动的基础和先导,步法动全身才能动,步不动则其他无从动。以下是太极拳步法需要把握的九个重要要点。
一、起落要轻灵
掌握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
既要体现 “猫步” 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 的特点,又要领会 “迈步如临渊” 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且随时可收回、迈出的精神,同时还需保持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会影响步法互换与气血运行。
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
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关键方面,每个动作都要按基本要求落脚到位。
遵循 “四正四隅” 原则,东、西、南、北为四正方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为与正东、正西方向线成夹角 45 度的中间方位(斜方向)。在斜方位中还有 “稍偏 ××”(夹角约 30 度)和 “偏 ×”(夹角小于 30 度)的情况,其以 “八卦”、“五行” 表示方位,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且利于动作变换,行拳时不可偏离既定方位。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
遵循 “进步宜低,退步宜高” 的原则,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且要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高度适中并保持一致,避免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再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再过渡到全脚踏实;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再过渡到全脚踏实。
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
以方便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确定两脚横向间距,不同步型间距不同,如虚步 10 - 30 厘米,弓步 20 - 30 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 2 - 3 脚长,前后两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 10 - 30 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太紧或成 “八字形”。
五、步幅大小要恰当
步幅过大,进退难以随机应变,易被动失势;步幅过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
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习练者要结合自身情况在实践中体悟、摸索。
六、两脚要虚实分明
这是太极拳运动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重要体现及对步法的基本要求,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都在虚实转换中进行,要靠意念引导、姿势开合、重心移换、呼吸配合来调整实现,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通过腰的转动实现重心转移与两脚虚实交替,防止 “双重” 和拖泥带水的情况。
七、脚的运行路线要清晰,要走出弧形
走弧画圆是太极拳独特运动方式,以脊柱为轴心,手上、脚下进与退都有圆,各拳势中都贯穿弧和圆。
如弓步,要先把后脚收于支撑脚内侧,再向侧前方上步;倒卷肱要先把前脚收于支撑脚内侧,再斜向后方撤步,形成 “月牙形” 或 “弓背形” 弧形路线,不可直来直去。
八、脚步要稳固
这是步型的核心与实现技法的保证,要做到开胯圆裆,两腿对撑扩大底面;身体重心随步变换移动,换步前先换重心,支撑脚要五趾抓地、全脚踏实,避免 “掀掌”、“拔根” 减少支撑面。
九、脚的动作要与上肢动作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做到身随步走,步随身移,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全身协调,防止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等上下脱节情况。
太极拳的根基在脚,“先有好脚,才有好拳”,习练者需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加强桩功、行步锻炼,打好步型、步法基础,增强腿部支撑力与柔韧性,如此才能提高拳技水平。
来源网络,转载旨在分享,侵权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