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如果从60年代开始算起,到现在为止差不多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60年以90年为轴线,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被日本围棋压制,第二阶段是被韩国围棋压制。
中国围棋前30年被日本围棋压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日本围棋发展了数百年,根基雄厚。而新中国围棋几乎是一穷二白,基础非常的薄弱。前期被日本围棋压制是非常正常的,不被压制反而是不正常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聂卫平棋圣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的11连胜才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神迹。
但从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围棋被韩国围棋压制更多的则是棋手个人之间的因素。因为无论怎么样,从当时的情况来说,中国围棋的整体实力实际强于韩国。之后四大天王崛起,中日棋手都沦为了配角。
但中国棋手为什么屡屡会输给韩国棋手?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或者说主要的原因并不是技不如人,而是中国棋手包括当时的日本棋手是在下棋,而韩国棋手是在博弈。下棋和博弈之间的区别在于,下棋有时候并不是单一的追求胜负,而博弈却是单纯的为了追求胜负。
韩国棋手,例如曹薰铉、李昌镐、徐奉洙、李世石等都被认为是大胜负师。而中国和日本棋手则没有这样的称谓。日本超一流棋手,有“美学棋士”之称的大竹英雄甚至为了保留棋形的美感在比赛中主动认输。
看曹薰铉的自传,韩国棋手下棋就是为了争胜负。棋手下棋都有彩头,哪怕是平时下着玩,也要赌一碗泡面之类的。
中国棋手下棋则是正襟危坐,这不许那不许的一大堆规矩和文化礼仪。这种风度的最集中表现,就是中国国家足球队在1997年体面结束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作为一项竞技运动,无论是足球还是围棋,包括乒乓球,它们的共性都是一样的。例如,中国乒乓球内部不成文规定不能打对方11比0。
和中国足球体面结束十强赛不同,韩国足球队一举冲入了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四强,并且还是淘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世界强队。看过直播比赛的球迷朋友们都会记得,如果不是韩国队自己都不敢赢了,他们真的能赢下并不十分强大的德国队直接杀入决赛。那一届德国队真的是不强,整体实力比意大利和西班牙要差很多。
所以中国棋手也好,运动员也好,有时候输的很有风度。但是再有风度也是输了。韩国棋手有时赢得很没有风度,但再没有风度,但他总归赢了。
有网友说,以前看棋魂,觉得围棋应该是风雅的,高尚的,下不过就用盘外招害死佐为、褚赢的卑鄙小人令人不齿,是要被下棋之人唾弃的。去掉这层滤镜才发现自己全都弄错了。
韩国棋院在LG杯上展现出来的手腕和心机,提前布局的伏线深远,果断坚决的执行能力,得手之后的理直气壮义正言辞,可谓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不少国内的网友和职业棋手为韩国棋院站台,认为人家出钱举办比赛,制订规则捍卫规则有什么错?规则又不是现在制定的,柯洁违反规则还有理了?柯洁太没有风度了,这不是在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吗?如果棋手们都有样学样,那还不反了?还怎么管理棋手?举办方心寒了,人家不举办比赛了怎么办?
果然是自有大儒为我辩经。这让无数网友深深折服,感慨自己还是太年轻了。如果自己演宫斗计,恐怕也就开局露个脸就被抬走了。
网友感慨说:本以为玩围棋的高手都是高雅之士,现在看来除了脑子聪明点,人跟我们也没太大差别啊,我不由想到科学界可能也是如此,滤镜是时候该破碎了。
有网友进行了分析:科学界内部本身的斗争也是经久不息的,以前牛顿就和莱布尼茨、胡克等人不停地争斗,进行了很无聊的骂战。牛顿牛老爷子手握大权后用行政手段把胡克整的连张画像都留不下来(虽说胡克也不是什么好鸟),但人品问题丝毫不影响他是物理史上三神之一。反正不要把某些职业看得太崇高,只是因为有崇高的人在从事这些职业。
还有网友总结说:我以为,任何竞技运动变成一种职业时,都会这样。做一个业余高手是最好的,什么足球,篮球,拳击,当个爱好可以,别当职业,毕竟不创造任何实际价值。马克思说过,选择职业的参考应该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以围棋等竞技运动作为职业,注定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
牛顿是世界物理史上最伟大的大神,但如果把微积分的发明权风度让给莱布尼兹,将万有引力和对光的发现归功于胡克,牛顿还能有这么神的地位吗?
牛顿和莱布尼兹之争可不是简单的牛顿和莱布尼兹个人之间之争,而是英国和德国两大帝国世界统治权之争,是盎格撒和日耳曼两大民族世界领导权之争。
批评柯洁没有风度的网友,可能不知道,中国围棋正是在柯洁时代才实现了对韩国围棋的超越和碾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