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青年才俊

王勃的四川之旅

罗桥础 王正方

初唐文学苍穹闪烁着一颗极为耀眼的明星,此乃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青年才俊王勃是也。

王勃(650—676)出生于书香世家,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熏陶下,6岁便能做文。9岁撰《指瑕》十卷,订正《汉书注》错误。14岁质疑“上官体”诗歌风格。16岁因《乾元殿颂》惊艳京华,其辞藻之华丽、气势之磅礴,尽显其非凡才华。唐高宗见此,惊叹不已:“奇才,奇才,实乃我大唐之奇才!”王勃于是进入沛王府担任文学侍从。

然而,唐乾封三年(668)春,一篇文章让王勃命运发生重大转折。当时,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游戏斗鸡,王勃兴起,为沛王李贤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不料此文传到高宗李治手中,惹得龙颜大怒。唐高宗直斥王勃“歪才”,有意虚构,夸大其词,离间两位王爷兄弟情谊。于是,王勃被削去官职,逐出长安。

王勃备受挫折,陷入极度抑郁消沉。在家人朋友的劝慰鼓励下,他决定到西蜀游历,以排解心中的忧烦。

对于王勃来说,入蜀之行既是为排遣心中忧烦,也是为了寻求新的方向与灵感。远离长安的繁华喧嚣与纷争,他踏上这片陌生而神秘的土地,期待蜀地山水风光与人文气息能够治愈他内心的伤痛,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与源泉。

总章二年(669)五月,王勃开启了长达两年多的四川之旅。他从长安出发,西行,途经始平(今兴平市东南)、扶风、散关(今大散关,宝鸡陈仓区西南),然后沿陈仓道南行,经凤州,翻过青翠的崇山峻岭,越过幽深纵横的溪流,穿越汉中大钟寺入蜀。是年夏天,王勃至剑阁,前后历时一个月。此后,他的行踪遍及绵州(今绵阳)、梓州(今三台)、玄武(今中江)、德阳、益州(成都)、彭州、梓潼等地,直至咸亨二年(671)秋冬,王勃再经剑阁出川,返回长安。

从下边这两张《王勃四川之旅行踪示意图》,可以大略知道王勃入川的行程和路径。





王勃踏上蜀地的那一刻,便开启了一段充满诗意与感慨的旅程。他的足迹犹如灵动的画笔,在这片土地上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绵州的山水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梓州的风光令他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玄武的宁静给予他心灵的慰藉;德阳的古朴韵味引发他深深的思索;成都的繁华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在这期间,他创作了30多篇诗歌、碑文及赋,如在绵州与同乡薛华相聚后离别,创作了《别薛华》;在中江与卢照邻结伴同游,重阳节时一同登上玄武山,以《蜀中九日》相互唱和;在益州写下了《益州夫子庙碑》;在九陇县依靠友人、县令柳太易接济生活,写下了《春思赋》等。在这里,他深切感受到西蜀独特的魅力,为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素材。



一、绵州时光:诗意与离情交织

总章二年(669)夏,王勃客居绵州,尽情游览当地山水,并以诗文记录下这里的壮丽风光。他创作的《绵州巴象洞》《游绵州北山记》等佳作,对绵州的山水美景予以热情赞美。他所写的《秋夜于绵州群官席别薛华序》,生动记述了秋夜在绵州与诸位官员相聚,送别薛华的情景,文中细致描绘了聚会的场景、人物的情感以及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王勃与家族世交、文学知己薛华在绵州不期而遇,然而不久之后又面临分别,这让他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当薛华登船沿着涪江水路缓缓离去时,王勃心中满是离别的愁绪,他望着渐行渐远的船只,泪水不禁潸然而下,于是写下《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这首诗通过细腻地描写与友人分别时的场景和内心感受,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苦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惆怅。

二、梓州岁月:文化与才情的交融

669年夏末,王勃从绵州南下梓州。梓州的风光令他陶醉,他在《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中,通过对兜率寺浮图的精妙描述,展现出寺庙的庄严神圣,字里行间蕴含着王勃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与独特理解。其文辞优美华丽,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和形象生动的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浮图及其周边环境,如“每至韶光照野,爽霭晴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画面感,充分彰显了王勃卓越的文学才华。《梓州慧义寺碑铭》则详细追溯了慧义寺的历史渊源,从寺庙最初建立到后来重修扩建,清晰地展现了佛教在当地传承发展的脉络。这首四言诗碑铭,语言古朴典雅,在叙事过程中巧妙融入对佛教教义和文化的阐释,既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八月己丑朔,壬子(即二十四日)所写的《涧底寒松赋》,王勃以寒松自比,通过描绘涧底寒松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寒松坚忍不拔的品质,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却坚守高洁品质的情感,堪称其托物言志诗的经典之作。

三、玄武之约:宴游中的才情挥洒与思乡之情

总章二年(669)重阳节,王勃邀约卢照邻、邵大震一同前往玄武县(今中江县)登玄武山,并举办“圣泉宴”,创作《圣泉宴诗并序》。诗和序中生动描绘了圣泉宴的热闹盛况,以及周围山光水色等自然美景,“披襟乘曲磴,列籍俯深泉。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文人墨客宴游的高雅情趣和当地迷人的自然风光。

在与卢照邻相互唱和的诗作中,王勃的《蜀中九日》这样写道:“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一个“望”字,深切地传达出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与思念之情。在佳节之际不能与家人团聚,这种思乡之情愈发浓烈。这首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在异乡过重阳节时的孤独寂寞,以及对故乡的无尽思念。诗中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苦、对漂泊生活的厌倦,同时也蕴含着见到鸿雁时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

王勃受玄武县令柳边之托,“爰有县令柳边,河东令族,大业之年,来光上邑”“仍抽丽笔,俯刊贞炎”,创作《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碑文既是对福会寺的由衷赞颂,也是对柳边政绩的书写与宣扬。文中详细讲述了福会寺的地理位置、建筑风貌,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迁,突出了寺院在当地佛教传播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用词精准恰当,如“峰峦雾列,东分井络之光;楼雉星横,西睹禺同之奥”,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建筑的描绘,展现出一种宏大壮阔的气势,同时表达了对佛教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在此,王勃还作有辞赋名篇《游庙山赋》:“粤以胜友良暇,相与游於元武西山庙,盖蜀郡三灵峰也。”

四、德阳留墨:文化交融的见证

王勃在德阳为善寂寺撰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碑文用词典雅庄重,呈现了佛教文化与地方名士之间的交融互动,表达了对寺庙的赞美与祝祷。

五、金堂寻道:道观之游的诗意抒发

咸亨元年(670)夏秋之际,王勃前往金堂县昌利山游览道教中心——张天师的居所,被这里的壮丽景色所打动,写下《寻道观》一诗。

六、成都纪行:繁华中的感慨与思索

670年深秋,王勃来到成都武担山寺(今成都北校场一带)郊游。寺庙周围山峦起伏,松柏郁郁葱葱,景色如诗如画。他漫步其间,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宁静。在《晚秋游武担山寺序》中,他写道:“虽珠衣玉匣,下贲穷泉;而广岫长林,终成胜境。龙镳翠辖,骈阗上路之游;列榭崇闉,磊落名都之气。渺渺焉,洋洋焉,信三蜀之奇观也。”这篇序文生动描绘了武担山寺的秀丽景色以及成都当年的繁荣景象,同时抒发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哲理思考。凭借其优美的文辞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这篇序文成为唐代序文中的经典之作,充分体现了王勃高超的文笔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670年秋冬,王勃在成都与薛华再次相聚,然而短暂相逢后,薛华又要返回长安,两人再次面临分别,使得王勃心中的惜别之情与身世之感相互交织,令他再度陷入深深的忧伤之中,也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从而写下《重别薛华》。

深冬时节,王勃走出成都东门,站在锦江边眺望远方。眼前的景色让他心生诸多感慨,他在绝句《冬郊行望》写道:“桂密岩花白,梨疏树叶红。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此诗既描绘了冬日的景色,又抒发了他久客他乡的孤独凄凉之感。通过对桂花、梨树林及江边寒景的描写,表达了对远行经历和过往时光的追忆之情。

七、彭州交游:情谊与创作的结晶

670年至671年,王勃多次应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崇义、司马宇文纯之邀,前往彭州游玩。在此期间,他们相互交流,结下深厚情谊,创作《益州夫子庙碑》等名篇。碑文记录了益州孔庙的历史渊源与重要意义,同时对地方官员李崇义等人的政绩予以赞扬。

八、九陇寄情:春日风光中的壮志豪情

王勃曾寄宿于九陇(彭州西北)县令柳太易家中,二人为同乡,又都流落他乡,常常畅所欲言,抒发心中的愤懑。柳太易陪同王勃游览青城山,绝美的山河春色与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激发了王勃的创作激情,写出《春思赋》。这首诗描绘了蜀地春日的旖旎风光,既抒发了心中的忧郁愤懑,又表达了自己“会当一举绝风尘,盖翠珠轩临上春。朝升玉署调天纪,夕憩金闺奉帝纶”的壮志豪情,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殷切期待和不懈追求,真实地反映了他的心路历程。诗中先描绘蜀地春日的美景:“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霜前柳叶衔霜翠,雪裹梅花犯雪妍。霜前雪裹知春早,看柳看梅觉春好。”接着,用大量篇幅“遥忆帝乡春”,想象长安城春日的热闹繁华景象,最后,抒发自己的追求:“年年送春应未尽,一旦逢春自有人。”全篇既表现出对成都平原春景的喜爱,又暗含对故乡长安的思念之情;既有对现状的不满,也表明了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再次出仕为官的坚定信心。

游历西蜀期间,王勃还创作了《羁春》《咏风》等诗文。这些作品均深刻反映了他仕途的坎坷与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展现了他对自然的敏锐感悟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九、北归佳作:不舍与眷恋的表达

咸亨二年(671)夏,王勃准备从原路返回长安,即沿绵州等地向北前行。一路上,他依然留下了不少佳作。

离开成都后,应绵竹县令刘照之邀,王勃游览了绵竹武都山净慧寺。他创作的《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堪称赞美绵竹秀美山川的不朽华章。碑文指出净慧寺位于绵竹县武都山,此处地势险要,“盘基跨险,列嶂凭霄,日月窜伏,烟霞枕倚”,其自然景观极为壮美,“飞泉瀑溜,荡涤峰崖;绿树玄藤,网罗邱壑”。王勃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绵竹的山川景色和净慧寺的建筑风貌进行了细腻入微的刻画,如“丹梯碧洞,杳冥林岫之间;桂庑松楹,寂寞风尘之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绵竹的秀美山川和净慧寺的清幽宁静。碑文既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高度。

十月,在北归途中,王勃再度来到绵州,当地故交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参加绵州北亭的群公宴会后,他创作了骈文《绵州北亭群公宴序》,再次赞颂蜀地风光、人情的美好,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序文涉及宴会的盛大场面、与会人物的高雅情致以及宴会上的诗文唱和等内容。王勃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胸怀,如“昔往东吴,已有梁鸿之志;今来西蜀,非无张载之怀”,体现了他在不同境遇下的心境与志向。也正因这篇序文,北亭在当时声名远扬。

梓潼以文昌文化闻名遐迩,王勃北上梓潼,探访古迹,书写诗文,与当地文士交流切磋。应梓潼县令韦君之邀,在梓潼南江泛舟游江,他文思泉涌,挥笔写下流芳后世的优秀散文《梓潼南江泛舟序》。文中描绘了南江的秀丽景色,“长溪溯远,高峰插天。叶下亭皋,神超物外。”展现了王勃对南江山水的热爱与赞美,也流露出他对蜀地的不舍之情。

咸亨二年(671)秋,王勃结束蜀地游历,经剑阁古道北上返回长安。

此次四川之旅,犹如一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历练,深深地烙印在王勃的心中,对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境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

1.王勃主要生平时间轴:650年(永徽元年),王勃出生,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河津一带)人。16岁左右,因创作《乾元殿颂》声名大噪,受聘为沛王李贤府的文学侍从。668年(乾封三年),因撰写《檄英王鸡文》触怒唐高宗,被贬离开长安。669—671年(总章二年至咸亨二年),在蜀地游历,创作了许多著名诗文。671年秋(咸亨二年),结束蜀地游历返回长安。676年(上元三年),赴交趾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去世。

2.唐高宗在位34年,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唐代的年号通常在农历年初更替,但也有特殊情况)。其中:

1.乾封年号

乾封元年:666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

乾封二年:667年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

乾封三年:668年1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乾封三年三月(668年4月17日)改为总章元年。

2.总章年号

总章元年:668年三月(668年4月17日)开始,至669年2月5日(农历除夕)结束。

总章二年:669年2月6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

总章三年:670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因大旱,3月27日(农历三月一日),改元咸亨,赦天下。

3.咸亨年号

咸亨元年:670年3月至671年2月。

咸亨二年:671年2月至672年2月。

〔参考资料:《初唐四杰年谱》(张志烈作)《王勃集》《四川通志》《直隶绵州志》《潼川府志》《三台县志》《王子安集》〕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罗桥础(四川省三台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

王正方(四川省三台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