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邓志春
在粤西大地,每年春节过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如期而至。这就是湛江年例,一个承载着岭南文化精髓的民俗盛事。年例,这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早已深深植根于湛江人的血脉之中,成为维系乡土情感的重要纽带。
湛江年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据《雷州府志》记载,当时的雷州半岛已有"正月赛神"的习俗。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年例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湛江,年例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象征。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年例日,这一天,全村老少齐聚一堂,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文化庆典。
年例的核心是祭祀活动。清晨,村民们抬着神像巡游全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游神队伍所经之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随后,在村中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供奉三牲、果品,诵读祭文。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神灵的敬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祭祀过程中,村民们重温先祖的智慧,感受乡土的温度。
年例的另一大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飘色、舞狮、粤剧等传统艺术轮番上演,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飘色表演中,孩童们身着戏服,站在高高的支架上,演绎着一个个历史故事。舞狮队伍穿梭于村巷之间,为家家户户送去吉祥。粤剧舞台上,演员们用婉转的唱腔讲述着岭南故事。这些表演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
在湛江众多年例中,赤坎百姓村正月十七的年例尤为引人注目。赤坎百姓村的年例以"游神"活动最为壮观,数十尊神像在村民的簇拥下游遍全村,场面宏大。道士们身着法衣,诵经祈福,整个仪式庄严肃穆,让人们最为惊叹的是游神队员穿令箭和睡簕床这充满神秘色彩节目表演。令箭通常由金属制成,长约几十厘米,箭身较粗,尖端锋利。在年例游神时,参与者先将令箭消毒,随后在众人注视下,将令箭从脸颊一侧穿入,另一侧穿出。穿令箭者会带着令箭游行,展示这一行为,据说他们不会感到疼痛或流血,且事后伤口愈合迅速。簕床由带刺的植物(如簕竹)编织而成,刺朝上。参与者赤身躺在簕床上,任由尖刺接触身体。他们会在簕床上翻滚或静躺,展示无畏精神,据说不会受伤。这一行为象征对神明的虔诚,展示神力的保护。
这些活动体现了湛江地区的信仰和文化,尽管在外界看来可能难以理解,但对当地人而言,展现了湛江年例文化的多样性。
年例还是维系乡土情感的重要纽带。这一天,外出务工的游子纷纷返乡,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村中摆起长桌宴,邻里乡亲共品美食,畅叙乡情。这种团聚不仅加深了亲情友情,更强化了村民对家乡的认同感。在年例的氛围中,人们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乡愁和温暖的人情味。
湛江年例是岭南文化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年例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它不仅是一场民俗盛会,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寄托,一种乡土认同。通过年例,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乡土的温度,体会到了文化认同的力量。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必将继续在粤西大地上绽放异彩。
2025年1月15日
☆ 本文作者简介:邓志春,1976年入伍,中共党员,参加1979年自卫还击支援西沙作战,先后任通信排长,海军陆战队某旅司令部参谋、副科长、科长,海军中校军街。荣立三等功两次,1991年被总参评为全军通信“三化”达标先进个人,1994年8月转业广东省湛江市工作。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