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青岛供电段综合给水工区两位“60后”的听漏人于涛和杨森,日夜守护着铁路列车供水设备安全,这些设备肩负着所有从青岛始发旅客列车的上水任务及各铁路部门的生产用水的重任。
春运期间,他们对胶济线港湾编组场12座主控制阀门,96座客栓井和192个客栓上水阀进行检修养护,作业条件艰辛,守护了千家万户的团圆。
站在白天的铁道旁,可以听到车轮声、鸣笛声、脚步声、人语声。因为眼睛看不见漏点在什么地方,所以需要听漏员定位漏点。于涛和杨森的工作就是要听出来埋在地下1.8米左右的管道,哪里有可能漏了水。
听漏员需要根据地质环境、周边环境、管材管径、管道埋深等因素,去综合研判。根据给水井的位置和供水管线的走向,用听音杆、电子听漏仪,轮番细听,锁定漏水位置,误差不能超过1米。
于涛和杨森除了要对地下供水管网的管道进行听漏工作以外,还要对编组场内给列车上水的水井及配套设施进行逐一检查,防止因天气原因造成水井内设备损伤或失效。
每次巡检,他们需要对3000米范围内的100多个水井、阀门进行逐个检查,遇到维修故障,于涛和杨森需要在发生漏水的水井中,用槽钢加固上水栓主管、打膨胀螺栓等,由于水井狭小,无法弯下身子用力,只能靠扭动身体发力,别扭极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需要把老化陈旧的设备替换下来,更换井口及注水管密封胶圈,逐个放水试井,确保设备正常运转,一趟下来浑身沾满了水和泥。
在检修过程中,最难检修的就是位于编组场两头的地下长约100米的管涵供水设备,由于管涵内常年积水,内部阴冷潮湿,水最深的地方直接没过膝盖,于涛和杨森必须穿上雨靴雨裤钻进内部进行检查。
管涵内部各种管道线路错综复杂,在里面行走只能弯腰前行,他们需要拿着扳手,趴在管道上逐米进行检查,发现有螺栓松动或者涨裂的情况需要及时处理。
特别是对泡在水中的管道,他们需要观察周围是否有水流的痕迹,摘下手套,整个身子匍匐在水里跪在管道上,把手深入刺骨的冷水中,逐一摸排管道的连接处,防止因环境原因造成水管发生细小裂纹导致管道损伤。整个过程中,于涛和杨森不能有丝毫懈怠,稍不留神就会摔在水中。
每次干完活,他们身上的棉衣又湿又冷,回到地面后被冷风一吹,不一会儿就全身冰凉,十分难受。
一天上千次的弯腰倾听、泡在水里是他们的日常,在这份看似平凡的工作背后,凝聚着无数铁路人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无声地守护着出行的安全与顺利。
他们就是铁路“听漏员”,为默默坚守在岗位的于涛和杨森点赞!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