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发现没?最近中国顶尖高校的教师名单里,突然冒出了一堆“狠人”——华为天才少年、阿里算法大神、腾讯实验室主任……这些曾经在科技大厂拿着百万年薪、主导过国民级项目的技术大牛,竟然集体掉头扎进了高校实验室,当起了教授!(源自澎湃新闻等媒体)
比如南京大学刚官宣的徐科。这哥们儿的人生轨迹堪称“爽文男主”:南大本科、港科博士,在华为云当数据智能专家时,带队搞出了华为首个BI数据智能云服务,直接落地工商银行等50多个大客户。按常理,他应该在华为继续升职加薪,或者跳槽去创业公司拿股份,结果人家一转身,回母校当起了副教授!
更刺激的是,这根本不是个例。华中科大把华为6级专家宗良佳请回来当教授,华东师大挖走阿里云算法专家胡仁君,上海交大收了华为海思主任工程师王成,连西湖大学都抢到了腾讯前AI实验室掌门人郑冶枫……这些名字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大厂抢破头的技术大咖。现在他们不约而同选择回归校园,这事儿可比明星八卦劲爆多了!
有人调侃:现在没混过华为阿里,都不好意思去985当老师了。但玩笑背后藏着一个关键信号——中国高校正在疯狂“充值”实战经验。过去我们总吐槽大学教授“只会发论文”,大学生学的代码还没毕业就过时了。但现在徐科们带着华为ERP系统、阿里大模型的真实案例往讲台上一站,课堂秒变科技前线:学生讨论的是怎么给银行设计数据看板,作业可能是优化华为用过的算法,毕设直接对接企业需求……这哪是上课?分明是提前进了大厂项目组!
大厂精英们也不是来做慈善的。你以为他们放弃百万年薪是图清闲? 徐科在华为带队研发的DateArts Insight,现在成了南大智能学院的“教学神器”;宗良佳在华为攒了12年的光电子技术,转头就变成华科实验室的攻关方向。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技术套现”——企业把最前沿的商业化成果输送给高校搞基础研究,高校反手孵化出更牛的技术再反哺产业。难怪网友说:“以前是学生去大厂实习,现在是大厂追着教授要技术!”
这场人才迁徙背后还有更深的焦虑。看看美国硅谷,斯坦福教授开着公司,谷歌工程师兼职带课早就是常态。而中国高校过去总被诟病“产学两张皮”,企业抱怨高校研究不接地气,高校嫌弃企业急功近利。现在徐科们就像人形桥梁,左手握着华为阿里的一手需求,右手牵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当华为天才少年开始给本科生讲“怎么把论文变成产品”,当阿里算法专家带着学生调教大模型,中国科技卡脖子的死结,说不定真能被这群“两栖教授”给解开了。
所以别再说“博士毕业去企业才算成功”了。看看徐科们的选择——在华为他们可能只是天才工程师,但在南大,他们正在定义下一代工程师该怎么培养。当三尺讲台上站着真正改变过行业的人,谁敢说这里走不出下一个任正非?
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