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一个年轻的城市

东营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带。

“东营”作为地名,据说来自于秦始皇东巡。齐地资源丰富,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是一个老牌的富足之地。秦始皇兵不血刃地亡了齐国,齐地的人力物力也藉此保存下来。接下来,齐地就成为秦始皇征调粮赋的重要基地;当然,这也意味着齐地有足以动摇秦始皇统治的物质基础。

秦始皇对此自然了然于胸,不会掉以轻心。所以,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就开始频繁地巡游东方,尤其是对齐地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四次东巡、三次游历齐地。

在东营的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其中的一次巡游时,秦始皇带着大兵沿着黄河一直到了渤海的海边。始皇帝没见过大海啊,还以为前面是一条大河呢;可是,他没见过这么大的“河”,于是就下令让军队就地埋锅造饭、进行修整,想等到河水退去以后,再去对岸。


秦始皇

军队遵照命令在黄河边上分别安营扎寨,东边的兵营叫东营,西边的兵营叫西营。可是,大军等了好几个月,“河”水然后浩瀚依旧、没有退去的迹象,始皇帝就没有耐心再等下去了,把东营、西营的部队留下来,自己回咸阳了。东大营所在地,后来就成了东营村,西大营所在地、就成了西营村。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到1961年,石油部华北石油勘探大队的两个钻井队32104、32120钻井队,奉命转战河北、河南、山东,钻探华北地区第1号至第8号基准井。

1960年11月,在黄河三角洲一望无际的盐碱滩上,32120钻井队安营扎寨,开始钻探华8井。华8井的井位是由华北石油勘探处的地质专家确定的,具体位置在当时的山东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村东的1500米。

华8井于1961年2月16日开钻,1961年4月16日、正式出油,日产8.1吨。这是华北平原和渤海湾地区石油勘探的重大突破,是发现胜利油田的标志。而胜利油田原来叫923厂,就得名于1962年9月23号打的营2井、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井。后来为啥叫胜利油田?因为全国第一口千吨产油井是在胜利村附近打出来的。

当时的广饶属于惠民地区(今滨州市)。到了1965年3月时,为支援石油会战,惠民地委在此设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1983年10月,东营从惠民独立,成为地级市。


华八井纪念碑

东营市车牌为“鲁E”,电话区号为0546,身份证前4位(行政区划代码)是3705,邮政编码是257000,目前下辖三区两县,除了东营区之外,其他的区县名称和名称由来介绍如下。

河口区

因地处黄河入海口而得名。

垦利区

此地荒滩较多,土地肥沃,取“垦殖利民”意命名;或称此处原为利津县地,取“开垦利津”之意,名为垦利。也有说法称,此地原有垦区和利津洼两个名称,取其首字而得名。

广饶县

汉朝时,北海郡有饶县、广县,取二县首字为名“广饶”。《广韵》中说“广,阔也”,《玉篇》中说“饶,丰也”。另一说法称,广饶之名得于“海滨广斥,饶有鱼盐”的吉利寓意。

利津县

清朝《读史方舆纪要》中说:海在县东北之十里,产盐,居民资其利,案河水于此分为枝津入海,故曰利津。另有说法称,因境内永利镇、东津码头得名。

和东营对应,西营的地名,目前在东营有两个、都是村级的行政单位,一个是东营区辛店镇西营村,一个是东营区广饶县大王镇西营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