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日本文化作品中,会出现“被狐狸迷住了”、“人被狡猾的狐狸骗了”的故事。然而,在1965年后,日本人被狐狸欺骗的故事几乎消失不见。那么,究竟是“狐狸”变了,还是“人”变了?

我在序言里提到,日本以1965年(昭和四十年)左右为界,不再有“人被狐狸骗”的新故事产出。当然,这只是我在各地寻访得出的结论,如果调查得更仔细些,或许能得出略微不同的答案。但把这个时期当作转变期,大体上没有问题。根据我听到的信息也可以基本断定,1965年确实堪称时代的分水岭。

得知这个“事实”后,我开始不断向人提问:“为什么1965年后,人不再被狐狸骗了?”我问过那些曾被狐狸骗的人,也问过那些曾听说别人被狐狸骗的村民,他们以“我认为”开头,告诉了我一些“答案”。这些答案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下面我会在介绍其中几种观点的同时,分析1965年左右出现的历史变化。


日本神话的7种狐仙

我得到的“答案”里,提及率最高的要数高速增长时期[1]带给人们的变化。简单回顾一下战后[2]历史,会发现战后的日本是从战败后的混乱状态中重新出发的。当时的社会问题包括:在美军空袭中毁于一旦的都市、从战场归来的退伍兵、粮食困难,等等。再往后,还有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由于日本成了美军的后方基地,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特需[3]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苏。以此为契机,战后的日本开始摸索新的生产体制,并在数年后进入战后的高速增长时期。

从1956年(昭和三十一年)起,经济增长在统计数据上的表现日益明显。以这一年为界,日本的GDP不断增长。但国民还要晚几年才会在生活中切实体会到高速增长带来的影响。大约在1960年左右,拥有“三种神器”——电视、洗衣机、冰箱——的都市家庭越来越多,家庭收入也开始出现增长。

高速增长期对农村的影响还要更晚一些才会显现。进入20世纪60年代,除了电气在家庭内的普及,农业的机械化也逐渐开始,燃料很快从柴禾变成灯油、丙烷气。举例来说,山村人口变少始于20世纪50年代,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燃料革命导致了烧炭传统的衰落。以烧炭为业的人们失去了工作,只能离开村子。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农村与山村的毕业生都进入城市求职。高速增长让城市的劳动力出现缺口,农村山村的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缺口。

1965年就是在这些变化中度过的。

回顾高速增长时期,还有一点不得不提。战后的历史始于日本在政治、军事上的败北。战前日本所描绘的亚洲霸主之梦完全破灭。经历了这些教训的日本熬过战后的混乱与复兴,开始调转方向,振兴科学技术,从而谋求经济的发展。当然,在政治与社会方面,围绕战后日本该走什么道路,出现了两种彼此对立的意见。一种认为,日本应该放弃维持军事力量,走绝对和平主义之路;一种认为,日本应该在日美同盟关系的基础上“重整军备”。究竟该选择哪条路?社会的民主化又是什么?

不过,上述对立并未出现在振兴科学技术与发展经济的道路上。这可谓日本国民默认的发展方向。况且在1956年以后,日本经济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迅猛增长,创下记录。企业生产的扩大促进了设备投资的扩大,设备投资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了生产的扩大,在良性循环之中,劳动者的收入也实现了逐年增长。

经济发展让国民看到了日本迈向大国之路的新希望,希望很快又变成了确信。没有什么能阻止社会朝着经济发展的方向高歌猛进。“经济”就此成为全面支配战后日本的“神”。

“战后的高速增长使人们发生了变化”、“人们都变成了经济动物”、“经济价值成为超越一切的价值”……如上所述,很多人认为,人类之所以不再被狐狸骗,理由之一就是战后的经济增长。受此影响,人们开始以经济价值的有无来判断自然的价值。

在此之前,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也有经济意识的存在。日本历史上,即使远在农村山村,人们的生活也并非完全自给自足。村民会种植各种商品作物、制作与加工产品,以此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但对从前的农村山村人而言,经济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除了买卖,他们自己也会制作各种物品。因此,人们可以超越经济尺度去评价各种事物,生活在非经济的环境之中。他们周遭充满自然界的生命,被神灵环绕,活在村落与家族的历史中。换言之,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复杂的属性。

然而,这种感觉随着高速增长期的到来逐渐衰退。经济的高速增长改变了人类的精神,也改变了精神世界的沟通方式。人们曾经生活在自然、神灵与历史之中,拥有与之沟通的敏锐感觉,但如今,他们放弃了这种感觉,以经济为媒介,用新的沟通方式重塑了自己的精神。

许多人推测,就是在这个阶段,人类丧失了回应狐狸的能力。正如人类丧失了解读自然信号的能力一样,人类也丧失了解读狐狸行为的能力。

也有人认为,人类之所以不再被狐狸骗,是因为“科学的时代”让人发生了变化。

战败让日本人意识到,无论“日本精神”还是“大和魂”,在美国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能力面前都毫无用处。例如日美战争刚开始时,日本与美国的钢铁生产比例几乎只有1:10,也就是说,在日本只能产出美国钢铁总量十分之一的情况下,日美战争打响了。用当时的话说,日美间的“物资”差距非常明显,暂且不论这场仗该不该打,在这种情况下跟美国开战,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可日本政府为了弥补“物资”上的差距,试图加强对日本及日本人“卓越品质”的宣扬。他们指出,日本是神国,是受神灵保佑的国家,从前蒙古来袭之时就有“神风”出现,于危机中护佑日本。

此外,他们还大力宣扬日本人的优秀。比如“大和魂”象征日本人作为天照大神子孙的强大精神,同时不忘突出日本人的能干。这一切旨在强调,有了这些精神,日本就能发挥出超越“物资”的能力。没错,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确实拥有“零战”(零式舰上战斗机)这类“卓越”的战斗机,士兵不惜牺牲自己也要重创敌军舰船的“卓越”精神力也让美国大吃一惊,政府试图用这些叙事来弥补,甚至逆转日本在“物资”上所处的不利局面。

但最终,日本还是迎来了虚无的惨败。“神国日本”也好,“日本人的卓越品质”也罢,都无法扭转“物资”上的劣势。可以说,战后日本人之所以对经济增长、科学技术的振兴产生强烈渴望,就是吸取了战败的教训。与此同时,这种渴望也改变了战后的精神风土,促使人们把那些用科学无法说明的东西视为“迷信”和“谎言”,并加以否定。

20世纪50年代后半到60年代前半,是我的小学、中学时代,那时,社会上普遍认为,“优秀的孩子”应该学理工科。他们应该掌握科学的思考与分析方法,由此开发新的技术,助力生产力的发展。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的孩子,才是合乎理想的“优秀孩子”。

事实上,科学只是一门以科学方法考察事物的学问。由此出发,以科学方法得出的真理被称为科学真理。但这同时意味着,除了科学,还能用别的方法得出别的真理。比如“人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科学根本无力解答。科学只能从身体构造方面来解释人类是如何生存的,这或许是种科学真理,但这种真理并没有解答人类活着的意义。想要找到这种意义,需要科学之外的方法。

但战后的日本社会氛围似乎不接受这种观点。大众越来越倾向于认为,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都是谬误。这是因为,日本人过去坚信非科学性的叙事——比如“神国日本”“大和魂”“日本人的精明”等,最后却迎来了凄惨的战败。因此,战后的日本人抛弃了过往的信条,转而开始相信科学。

20世纪60年代前半,国民开始以科学为信条,重新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并将其推广到各个方面。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被狐狸骗的故事”从理所当然的传闻变成了一种迷信。在此之前,当然也有人认为它是迷信。都市人从没见过狐狸,在他们眼里,“被狐狸骗”只不过是落后愚昧的乡下人的迷信,农村山村也不乏视科学真理为唯一真理的合理主义者。但在这一时期,那些与狐狸栖息的自然建立了超越科学认知的深厚关系的“传统社会的居民”,也开始相信“科学的才是进步的”。

很多人认为,正是这种变化,使得人们再也不能理解“科学无法解释的世界”。这就是1965年后,人类不再被狐狸骗的重大原因。

前面提到的两种观点,都是认为人类发生了变化,导致人与狐狸之间的沟通无以为继。第三种观点则比前两种更进一步。

人们谈论的第三种观点认为,信息传递、沟通方式的变化是重要原因。进入20世纪60年代,这个领域出现了两个大变化,一是电话的普及,二是电视机的普及。另外还可以加上第三点,包含漫画杂志在内的周刊杂志销量的上涨。

这意味着什么呢?在此之前,报纸、杂志上刊登的信息都是用书面语写的,日常口语传达的信息则往往需要人充当传达者,实现口口相传的目的。

此外,村民们还有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就是大自然。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必须了解当地的“农业日历”,也就是每年的气候预测。例如部分东北农民使用的“寒试法”,就是以寒冷季节的自然与天候变化来预测一整年的气温及降雨量变化。对农民而言,春夏的天气、气温、降雨量都非常重要,必须配合这些条件,才能规划当年的农业种植工作。

这些信息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中,例如,他们可以熟练地从蜜蜂筑巢的方式中预测台风登陆的方向,从虫类的行动变化预测未来是否会有降雨,从山色的变化预测当年何时换季,从大自然的花开时间推定播种的时间点。农民与自然交往密切,随时都能从自然里获得消息、灵活运用。

也就是说,过去村民们不仅能从报纸、杂志等媒体上获得书面语信息(当然,这里的书面语,是指明治时代“言文一致”运动之后的书面语),从他人口中获得口语信息,还能从自然界获得信息;其中,与日常世界密切相关的信息,是口语体的信息与大自然给与的信息。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口语体的信息率先发生了变化。其实在此之前,收音机的普及就让人们通过电波获得了口语体的信息。但电视与收音机不同,除了声音,还带画面。具体说来,就是听收音机的广播时,人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旅行记忆等展开联想;但电视机不再需要联想,它能把人们经常关注的相扑、摔跤、职业棒球等运动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电视里的新闻节目也一样,屏幕上会映出播音员的表情与形象。

这类信息在全国同时、统一地推广开来,没有时间差,内容也完全一致。中央传达的信息也通过画面,用口语体传达到全国各地。

以人为媒介传播信息需要一定的时间。重要信息往往会被加紧转达,不那么重要的日常信息则是看时机转达。那些日常信息就不重要了吗?对村里人来说,未必。因为这些信息能让他们互通想法,有时还能促使大家达成共识。

另外,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的信息还有个特点,就是必定伴随着加工与渲染。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可能被夸大、被部分强调。因此,听的人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必须分辨哪些部分才是事实。换句话说,口口相传的信息要求听者具备读取信息的能力。因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添加了太多主观因素,想要正确理解,就必须懂得读取。

不过,电视播放的信息总给人一种客观的感觉。比如电视上显示的相扑结果,无疑就是真正的比赛结果。当然,电视节目也受到制作方的主观态度影响,但大众观看电视时,却会有种“所见即是客观事实”的错觉,这就是电视的特征。如此这般,电视机的普及以口语信息为载体,抹掉了人们“读取”信息的步骤,让人不知不觉就把看到的信息当做真实;信息传递的新形式由此诞生。

包括漫画在内的新刊杂志,虽然也使用印刷字体,但文字大都与口语体相近。于是,人们阅读杂志也越发容易,不用再自行把书面语转换为口语。

此外,电话的普及消除了人与人沟通时的表情作用,拓宽了“纯粹的信息传递”这一沟通形式。

同时,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人们渐渐不再从自然界里读取信息了。农业方面,各种农药面世,就算农民不再留意自然界的变化,也能在农作物出现问题时用农药调节。加上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萎缩,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逐渐转变为“外出务工”;成为雇佣劳动力的人也无需再关注自然界发送的信息。

就这样,20世纪60年代,村民日常接触的信息及其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改变了沟通的形式,使得狐狸与人之间“传统的”交流方式日渐消失。这就是第三种观点。

注释:

[1] 高速增长时期:一般指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石油危机发生的1973年。其间,日本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战后:指二战结束之后。

[3] 特需:美军在日本筹集军需物资及劳务的需求。

【本文节选自《日本人为什么不再被狐狸骗了?》,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

来源:【日】内山节/著;熊韵/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