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此夜,花灯熠熠长明,岁岁今夕,游人熙熙如织。
灯舞金龙,十里长街萦靓彩。舟曲县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如同一幅绵延四百余年的历史长卷,自明代徐徐展开,其传承有序,在全国亦属罕见,堪称楹联习俗的“活化石”。
头顶灯,手提灯,万盏明灯连接千家万户,成就这一片灯市繁华盛景。
舟曲的楹联文化,深植于汉藏交融的沃土。舟曲县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二个、西北五省第一个“中国楹联文化县”,楹联文化已然成为舟曲一张靓丽的名片。
据了解,在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西固(舟曲)千户所迎来了一位新主官,其来自江南。随新主管上任的还有他的双亲。因元宵节将至,老人家常常念起家乡的灯会。为解老人的思乡之愁,新主官仿效故乡江南扬州的样式,派遣士兵从山上砍伐松柏树枝,搭建起了灯棚,并筹备了灯会。
此时的舟曲县城,大街小巷都搭起了联结街巷的棚架。错落的松棚架杆上挂满早已写好楹联的方灯、长灯,中间悬挂着彩灯、宫灯、荷花灯、走马灯,上下有序、左右井然,俨然走进了楹联的长河,星星点点的九曲巨阵,满街弥漫着松香,目之所及皆是文雅之韵。
舟曲县松棚楹联灯会灯光策划负责人张瀮在接受采访时说:“此次松棚楹联灯会分为爱国主题、舟曲特产、人文舟曲三个版块,在灯光的设计布展上以舟曲剪纸、纸艺制作等非遗技艺为基础,不仅融入了楹联、书画、歌舞等传统文化要素,还兼顾了现代艺术风格,力求达到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相得益彰,展现了舟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灯会现场,“化龙”灯组气势恢宏,人们纷纷合影留念。“龙在中国人心中象征吉祥,希望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杨鸿雁一边为家人拍照,一边说道。
漫步舟曲街头,楹联随处可见,三步一楹联,五步几妙语,遍布街巷的舟曲楹联让大家大开眼界,一边拍照留念,一边赏灯、品楹联,欢声笑语与古韵今风相互交融,在街巷间回荡,一片热闹景象。
舟曲县楹联学会副会长兼书画院院长杨峰成介绍,为办好今年灯会,楹联学会组织近百人参与,年前开展专题征联活动,创作600余副灯会楹联,内容涉及时政、廉政、山水、土特产及家风家训。春节后,集中三天书写300副灯会楹联、200张灯匾,书体限于楷书、隶书和行书,兼顾书法美与大众审美,充分展示舟曲深厚的楹联文化传统和书法传统。
“杏花春雨江南画;冬雪驼铃塞北诗。”“灯海映嘉年,墨涌千秋文脉;松棚飞雅韵,联涵万古江声。”……描绘出灯会的烂漫与诗意。
伴随着松棚楹联灯会的盛景,在人声鼎沸与摩肩接踵间,刻在“老舟曲”骨子里的记忆已然被唤醒。正月十九狂欢夜,万人空巷迎婆婆……也被众人所期待。
长期以来,作为舟曲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春节“保留节目”,“正月十九迎婆婆”是独属于舟曲的浪漫狂欢,更是华夏赓续千年的文化情怀。璀璨灯会与沁人墨香相伴而生,砥砺文脉守龙江儿女同心而盛,灯潮人海,生生不息。
灯会的欢腾,不仅在于光影交织的梦幻,更飘散在街头巷尾弥漫的香气里。
舟曲美食与灯会巧妙融合,为这场盛会增添了别样的滋味。逛完灯会,别急着踏上归途,不妨品尝一番舟曲的特色小吃。舟曲热豆腐、洋芋搅团、酿皮、荞面煎饼、擀汤面疙瘩、腊肉野菜卷饼、腊肉……琳琅满目的美食数不胜数。
灯会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人们穿梭在花灯之间。游客董婷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逛灯会,之前听说舟曲这边有松棚楹联灯会,就想过来看一看。到了现场体验感和互动感都特别好,花灯太震撼了。”
从松棚楹联灯会的古韵墨香,到“正月十九迎婆婆”的热烈狂欢,再到街头巷尾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舟曲的新春民俗活动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铺展在人们眼前。这些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舟曲独特魅力的生动展现。
此次系列民俗文化活动立足舟曲县情,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全方位展现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璀璨的楹联文化,推动舟曲旅游产业从“一季游”向“全季游”转变,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浓厚的节日氛围,进一步扩大舟曲文旅品牌影响力,开创全季旅游发展崭新局面,让“藏乡江南、花开舟曲”成为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甘南融媒记者 高淑兰
薛六十生 杨占喜加草
往期推荐 ●●
// 1
// 2
// 3
编辑丨达藏吉 责编丨后晶晶
审核丨张大勇
获取最及时、最全面、最权威的甘南新闻,带您了解最新的甘南动态!您还可以通过2455038805@qq.com邮箱向我们投稿,欢迎您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