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卢家民 于艳学 通讯员 张萍萍 王亚利 新乡台 段玉龙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黄河北岸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科研人员不负春光,正在科技育种的赛道上加速驰骋,解码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芯”征程。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元宵节刚过,位于新乡平原示范区的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智能温室内,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丰产优质育种团队的科研人员正在逐行查看小麦材料样本的生长情况。在这片占地4000多亩的“农业科技硅谷”,拥有数以万计的育种材料,这些实验材料就是加速农业革命进程的法宝。



“日常工作中我们会对它们的一个生长情况、植株状态、农艺性状进行一个记录,把他们及时反馈到我们实验室。”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丰产优质育种团队研究生王聪说道,“针对这些性状进行一个具体的分类研究,会通过一些杂交手段将它导入到我们目前已经育成的一些较好的材料中,进而达到更加优质材料的一个育种。”



通过每日的观察、记录,在智能温室里获得样本材料的性状后,科研人员会马上反馈到实验室,这里的科研团队将会通过上、下游合作的模式,对材料的基因进行挖掘与定向改良利用。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丰产优质育种团队研究生沈宏告诉记者:“我们团队的定位小组的成员他们会挖掘到一个主效基因,我会对这个基因进行分子功能的验证,以方便更好用于分子育种工作。”


近年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立足生物育种的优势,积极探索基因密码,为小麦育种的高产高质高效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其研发的小麦新品种“郑麦136”已入选河南、江苏两省农业主导品种,在去年种子销售量已突破1.6亿斤,并在黄淮地区持续扩大。眼下,团队仍然致力于对品种的升级改良,既要保高产,还要求抗逆稳产和优质。

“在品种大面积推广过程中间,会暴露了部分的不足,我们现在利用新技术,把一些定向基因给郑麦136 对重要性状进行定向改良,使它的抗病性、抗逆性、品质特性进一步的提升。”河南省小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小麦丰产优质育种团队主任周正富在面向国际前沿,聚焦蛋白、淀粉品质性状,克隆重大基因,形成具有技术自主产权的一些核心技术,把这些重大基因,快速的运用到我国的小麦品种里面去。



自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在新乡平原示范区成立以来,作为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科研与产业转化平台,尤其在生物育种技术研发、新品种培育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小麦育种是一个不断迭代升级的过程,8到10年才能真正培育出一个品种。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一批集抗倒伏、耐穗发芽、抗赤霉病等特性于一体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正在中原农谷破土成长,并致力于利用原料生产优势提升产业优势,助力河南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

“我们是农业大省,我们的小麦是用全国1/4的面积生产了28%以上的小麦,每年的小麦的总产量都在7百亿斤以上,所以大省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农业强省,主要还是把原料优势就地要转化成产业优势,来实现这个小麦的高附加值,从而来带动周边的加工,才能把我们的这个从原料优势、生产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带动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助力由大省向强省的转变。”河南省小麦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省农科院小麦丰产优质育种团队主任周正富说。

编辑:于艳学

二审:段玉龙

三审:卢家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