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的车都有个大尾翼?
确实,这不是装x,而是必要。
而且如果够仔细,也会去观察,这些车底盘都是很平整的。
看似夸张的大尾翼和攻击性极高的空力套件,对于街道行驶那些不超过120km/h的车子几乎没太大的意义,但依然尾部的乱流对车子的稳定性影响还是挺大。
对于那些动则尾速超过200km/h甚至更高的赛道来说,尾翼就变的极为重要。
配得上自己的尾翼?
先练好技术!
“ 好好练车,安全第一 ”
Author / 酷乐汽车
悬挂等部件产生的机械作用力主要在低速行驶中起作用。整车外形产生的空气作用力主要在高速行驶中起作用。
在一条高低速弯兼备的赛道上,车队通常会通过悬挂和尾翼等部件分别设定车辆在低速弯和高速弯中的操控特性。想要赢得更好的成绩,真的应该了解一些赛车的空气动力学特性。(CLAUTO酷乐汽车)
在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应用中,主要是要考虑:通过流线外形减小风阻系数、尽量减小正面迎风面积、引导并利用气流。
常用的设计方法是:流体仿真模拟、油泥模型风洞测试、实际赛道测试等。
今天,我们来说说关于车底气流。
这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学问。
在平时家用车时我们可能感觉不到车底设计的方式对我们的驾驶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但是当你开上赛车在跑道上飞驰时,车底的设计就十分重要了。
设计的巧妙,科学化,就会使赛车更加稳定,更加能够达到其机械的上限,并对成绩有不小的影响。
首先,我们先说说地面效应。
是赛车空气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车辆底部与地面之间的气流相互作用产生的下压力。通过优化底盘设计,使得车底的气流速度比车顶更快,从而使车底和地面之间的空气压力降低,进而产生附着力。
这种附着力有助于增加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接触力,从而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
地面效应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伯努利原理来解释。伯努利原理表明,在流体(如空气)流速增加时,压力会下降;相反,当流速减小时,压力会上升。
赛车底盘设计通过改变车底形状,使得底部的气流流速较车顶气流更快,从而在底部产生较低的气压。这个低压区域会形成一种向下的力,压迫车辆紧贴地面,增强车轮的附着力和车身的稳定性。
地面效应对赛车取胜的帮助,非常之大。(CLAUTO酷乐汽车)
1.增加下压力:在赛车中,下压力是指车身受到的垂直向下的力,它能够增加车轮与地面之间的附着力,从而提高操控性和过弯能力。地面效应通过降低车底的气压,产生了强大的下压力,特别是在高速行驶时,地面效应显得尤为重要。
2. 减少升力: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会因为车速较高,气流的流动产生升力,这会使车辆产生上升的趋势,降低稳定性。地面效应通过加速车底气流,产生的下压力可以有效抵消升力,帮助赛车保持贴地的稳定性。
3. 提高操控性:由于地面效应产生的下压力直接增强了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赛车在过弯时的操控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在高速赛道中,地面效应可以帮助赛车保持更强的抓地力,减少转向不足或转向过度的情况。
地面效应的应用最早出现在20世纪(参数丨图片)70年代的F1赛车中。
1970年代,威廉姆斯赛车队采用地面效应设计,并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底盘设计,使得赛车的下压力大幅提升。 尤其是在1977年,威廉姆斯的FW06赛车和FW07赛车 成为赛车历史上的标志性设计。 之后,其他车队纷纷效仿这一设计,地面效应迅速成为高性能赛车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我们说一些实际案例 —— 如下图所述,底盘平面适当的坡度有利于底盘下气流的快速导出。
不考虑悬挂等机械下压力,也不考虑尾翼等其它空气下压力部件的影响,单独就底盘平面的坡度来说,前低后高的坡度的确可以让车底气流更好的导出,进而提升车辆整体的空气下压力。
但这样带来的空气下压力是偏重于车头的,会带来后轮的不安定及转向过度倾向。
即:车头的空气下压力收益大于车尾空气下压力的收益。
好在除了底盘外,车头没有太多可以大幅增加空气下压力的部件,而车尾有个尾翼。
此时,尾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弥补或者说平衡了前后轮之间的空气下压力的差异。
当车顶空气压力大于车底时,二者压力差越大,空气下压力也就越大。
所有除了用扰流板等部件增大车顶向下的空气压力外,还可以通过减小底盘和地面之间的空气压力,让车顶和车底的气压差更大一些。
尽量减少进入底盘下方的空气量、尽量提高底盘下方空气的流速,以减小底盘下方的空气压强。(CLAUTO酷乐汽车)
比如越来越多的普通原厂车型,将底盘下表面尽量平整化的作用之一就是增强地面效应。
将地面效应应用到极致的车型大概是Toyota 7,底盘四周几乎和地面贴合,并在车尾设置了两个风扇从底盘下向外抽气。
一些开轮赛车(Open-Wheel Race Car)会在车头设置一些小翼。
这些小翼能高效获得下压力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其自身的或在其所能影响到的底盘部位的地面效应。
一些改装赛车来说,可以用聚碳酸酯等材质的平板将后部底盘封闭平整。
特别是从原厂油箱后部到后杠下沿之间的部分。这样的平整化改造可以很好的减少后部备胎圆、后杠前方等部位的不平整和空洞。
一方面是可以加快底盘下方的空气流速,减少整车下部的空气升力。
另一方面是在车尾,单独或者说更大幅度的减少了车尾的空气升力就等于提高了车尾的安定性,否则多数原厂车型后杠之前的空洞会导致强烈的乱流。
考虑到距离比后轮更远,这个整车最远端的乱流区的空气升力对后轮附着力的影响还是不小的。
当然,在这样设计时也要考虑差速器、排气管等部件的散热问题。如果原厂油箱已经拆除了,那油箱部位留下的巨大空洞就更应该尽量封闭平整了。
一些原厂车底盘的平整化部件是并不十分光滑的绒毡板。
绒毛导致的微小不平整会带来较厚的粘滞层(边界层)和小型乱流。(CLAUTO酷乐汽车)
粘滞层越厚,其内部的空气摩擦力也就越大,小型乱流多了,也很容易导致大型乱流的产生。
所以,如果追求极致性能的话,这些兼顾了隔音功能的板子是不能接受的。
可以换成一些表面光滑的板子。
同理,在加装了一些底盘强化杠后,底盘的平整性和压力区的分布也会有变化。
总结来说,为了最大化地面效应,赛车底盘的设计至关重要:
1. 车底形状:为了使气流在底部加速流动,车底需要设计成特定的形状。
例如,V型底盘设计或倒锥形设计,通过底盘两侧的凹陷,使气流在底部加速,形成低压区,增强下压力。
2. 底盘平整化:现代赛车中,底盘的表面尽量保持平整,以减少气流的扰动。
减少不必要的突起和空隙,确保气流的顺畅流动。比如,赛车底部通常会安装平底板或导流板,进一步提升地面效应。
3. 尾翼的配合:尾翼的作用是提供额外的下压力,尤其是在赛车的后部。
尾翼和车底气流的互动共同影响车辆的下压力和稳定性。尾翼的角度、形状以及设计要和车底的气流相匹配,以达到最佳的气流导向和空气动力学平衡。
4. 车轮轮拱与气流管理:车轮在运动时会打乱周围的气流,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
为了减少气流扰动,赛车的轮拱会通过设计来优化气流,减少轮拱内的乱流。这不仅有助于增加地面效应,还能减少气流对其他部分(如尾翼、底盘等)的干扰。
车底空气压力区或者说压强分布 的改变,多少都会影响到高速状态下整车的操控特性。
车底前部空气压力增大或后部空气压力减小,会导致前轮垂直负载减弱,或者说车头仰角会略微上升。
低速弯可能感觉不出来,但在一些高速或全油门弯中,这种负载的变化就可能会带来转向不足。
考虑到这一点,如果不是追求维修的便利性,还是安装一款平整些的引擎下护板吧。
影响赛车地面效应的几个因素
从侧面溢出及进入的空气量
底盘平整度,即:底盘下表面外侧的边界层情况
车尾气流流出时的扩散情况,即:扩散器的设计
基础环境气压
尾翼和前翼的空力效果,及其导致的前后底盘高度差异
车轮卷起的气流导致的底盘下空气不稳定
悬挂运动导致轮井附近底盘下空气不稳定
引擎舱向后排出高温气体对底盘下空气数据的影响
“ 谁人挡我 ”
More
今日日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