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很多热点事件,再度将“计划经济”一词推向社交媒体的风口浪尖。有人恐慌绝望,有人却欢喜雀跃。

然而,无论哪一方,多数人对“计划思维”的认知,不是停留在教科书,就是泛自由主义的叙事——短期或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长期不可行,甚至会酿成人道主义灾难。然而,迈克尔·波兰尼在《个人知识》中则指出:所谓的“计划经济”,在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只是一个“精心掩饰的幻觉”。

◎当年的苏联经济奇迹,是“精心掩饰的幻觉”

很多人容易将当年苏联在“5年计划”中取得的壮举归功为托洛茨基发明的“计划经济”。然而,在波兰尼看来,这完全是错误归因。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离开了市场,“计划”1秒钟都无法存在。苏联经济奇迹,依靠的不是计划思维,而是计划思维名义下,精心掩饰的市场行为。只是,在宣传的时候,有意将“市场拿掉了”......



▲计划思维运行下的苏联集体农庄

◎计划听上去足够科学,但事实上是因为无知导致的自负

计划思维的基本逻辑是:通过可量化的方式“收集所有人的真实需求”后,统一进行生产、分配。从而实现供需平衡,甚至按需分配。这听上去很合理,然而,却无视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人的需求是复杂的、异变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如果连“真实的需求”都是一个伪命题,那么,再科学的理论大厦都会轰然倒塌。



▲美国媒体上关于苏联发生饥荒的报道 | 1930年代的乌克兰大饥荒,导致超过300万人被饿死

无论计划,还是市场,“需求”是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人类经济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是由于“满足已有需求”与“不断创造新需求”的活动始终同时存在,并不断竞争,而这一切,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才可能发生。原因除了无数经济学家们从产权、契约、创新角度的阐释,更深层的原因就在于波兰尼的“知识观”:

在《个人知识》中,他指出人类的知识(信息)共分两种,一种是可量化、可被充分表达的显性知识;另一种是无法言说、非理性思维的缄默知识。在知识大厦中,99%的组成部分都是缄默知识,即便今天我们感受到的“知识泛滥、信息过载”,但在人类知识大厦中,这些看着更像显性知识的占比还不到1%。

然而,计划思维所触及和可收集的,却只是这少得可怜的显性知识。简单说,用1%的信息,满足100%的需求,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在开放的市场秩序中,同样无法收集和处理所有的知识和信息,尤其是缄默知识,但市场的逻辑起点却是:承认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承认需求的复杂、异变、模糊和不确定。因此,才会有创新的涌现,才会有新需求被创造出来。



◎真实世界,需要更新“知识观”

“无常”才是真实世界的常态。被普遍接受的VUCA理论:即世界充满复杂性、不确定性、易变性、模糊性,不但更符合波兰尼的“知识观”,也更接近真实世界。然而,“计划思维”却无视真实世界,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显性知识,一切需求都可以被描述、统计,并且长期不变......

其实,人类社会的绝大数灾难,正是由于一种无视真实世界,却又充满“圣化构想”的情结所导致。因此,比赞同或反对计划经济更重要的,是用更多像波兰尼对计划思维的洞察,更新我们的世界观,而比更新世界观更彻底的,则是更新知识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