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近日,《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

按照自然资源部官网的说法:至此,超大特大城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由国务院批复,标志着我国重点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蓝图已经绘就。

如果你对城市话题关心,就会发现一个重要的变化:国家中心城市,好像从9个变成了5个,减少了4!

此前,一直有9个国家中心城市的说法。具体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还有一批城市,一直在积极申请获得这一定位,比如沈阳、济南、长沙、合肥等。

那么为什么,国务院在批复成都、武汉、郑州、西安2035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没有明确它们“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

在分析之前,先看上述9个城市获得的最新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北京、上海的新一轮定位是在2017年获得的,当时中央批复了两个城市的2035版总规。

其他7个城市,则是去年以来陆续获得批复的。请看下图:



9个城市里,只有天津、重庆、广州被明确为“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的定位里虽然没有“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表述,但实际定位更高。

北京是首都+四大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所以它向下兼容一下,就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上海定位也非常高,是5个国际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所以,上海当然也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但国务院给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四个城市总规的批复原文里,就没有“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的表述。

这些城市获得的都是次一等的“大区中心”的定位。

比如成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郑州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武汉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少了“重要的”三个字。

武汉有一个定位低于郑州——武汉被定位为中部的对外交往中心,而郑州是中部的对外开放门户。“门户”当然高于“中心”。

但武汉拥有“中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头衔,郑州没有,武汉扳回一局。

总而言之,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的最新定位里,国家中心城市没有出现,就连建设目标里也没有。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国家中心城市到底是9个,还是5个?

要搞懂这个问题,需要回顾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是如何产生和演变的。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最早在2005年由原建设部依据《城市规划法》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的。

当时,建设部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10年)》,把北京、上海、天津、广州4个大城市确定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但这个规划上报国务院之后,未能获得批复。

2010年,住建部又委托中规院编制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在国家中心城市的名单中增加了重庆,后来这个规划国务院也没有批复。

但至少在主管部委达成了一个共识:国家中心城市就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重庆。

为什么选这几个城市?

中国的规划,历来看重行政级别、GDP总量、人口总量。京津沪渝是直辖市,所以要保证入选。至于广州,那个时代风头正劲,“北上广”的概念正在替代“京津沪”,所以也必须入选。

随后几年,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就断片了,暂停了下来。

2015年底,国家开始考虑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酝酿雄安新区和通州副中心),觉得京沪身上负担太重,需要减量优化发展。

于是在2015年底,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在公开论坛上表示,“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担全国性的功能”,“中国要解决北京这样特大城市存在的城市病,需要再有十个类似北京这样的中心城市才行。”

记得当时我还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国家将建设“10个北京”》。

国家发改委也行动起来,在随后的几年里接连通过发函、批复相关规划的方式,宣布支持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比如2017年1月,发改委给河南省发函,明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



至于成都,则是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被明确的:



但这些城市一般会淡化“支持建设”,而直接把自己表述为“国家中心城市”。媒体也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区别。

为什么当时国家选中了这4个城市,而没有选中经济更发达的深圳、苏州、杭州、南京?大概是因为在那几年,对均衡发展的重视度高于“效率优先”。所以,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比如成都、武汉、郑州入选了。西安的入选,有“北方+西部”等多重理由。

2024年以来,情况再次出现了变化。国家通过批复各地国土空间规划的方式,微调了各地的定位,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事实上获得了修正。

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的定位里,国家中心城市不见了。连对它们的期许中,也没有使用这个表述。

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部分城市实力不够,拔苗助长没有实际意义,反而影响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比如从经济总量上看,西安GDP只能排在内地城市第21位,不仅远低于苏州、南京,也比佛山低。郑州GDP也只能排名第16名,还没有无锡高。

如果看资金总量,西安、郑州的排名要好一些,但依然在前11名之外。

最近几年,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民生上做得都更好,实力更强,在国际上影响力更大的深圳、杭州、苏州都不是国家中心城市,凭什么要让这几个城市上?

香港回归都快30年了,是国际公认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商贸中心,海外对华投资的65%通过香港中转,难道它不是国家中心城市?

无论从经济总量、财富总量、对外开放、国际影响力等哪个角度看,香港、深圳都应该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杭州、南京都有资格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在这次规划中仍被明确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天津和重庆,其实力也缺乏说服力。GDP上,天津已经下滑到了内地第12名;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上,重庆连深圳的一半都没有,在内地排名第八。

但话说回来,官方规划要考虑很多因素,有时候需要“逆趋势调节”。

比如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坊间一直有“天津太弱,应该取消直辖市地位”的建议。但如果真的这样做了,南北差距会更大。此外,还要考虑东西差距,考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

这有点像一位家长,面对一群孩子,要以鼓励为主、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大家共同成长。而不能把资源、奖状都一股脑给成绩领先的孩子,那样会强化马太效应。但家长也不能总是搞平衡,还要给成绩好的孩子以激励。

最近几年,此前定位比较低的深圳、南京、杭州、苏州,定位呈现了上升的趋势。

比如在这一轮规划中,深圳获得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定位,虽然比京沪还有相当差距,但已经接近广州,并略高于天津、重庆了。

至于苏州,也以地级市的身份拿下了“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的定位,看起来比武汉的“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还威猛。

杭州、南京目前都晋级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几年前它们还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下图)



对于城市定位,不能不重视,也不能太较真。

对于有活力的城市,规划、定位是用来超越的;对于缺少活力、年老力衰的城市,规划、定位是用来缓解内心焦虑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