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新周刊》官网等平台发布《无声守护<新周刊>16年的你,一路走好 | 告别玉燕》一文,披露了现年41岁的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近日患上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已于2025年2月4日离世。


吴玉燕因严重流感去世(图/新周刊)

文章称,吴玉燕生于1984年,广东茂名化州人,是家中的长女、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家都叫她“玉燕”或“阿燕”。2009年,刚毕业的吴玉燕进入新周刊,一直从事校对工作近16年,生前担任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

去年,吴玉燕刚生了二胎,8月休完产假后恢复工作。2025年1月,一场毫无征兆的流感打断了她如常的生活。她起初打算吃药缓解,后来反复高烧不退,只能住进医院。10天后,她被确诊为严重的甲流合并乙流,转到ICU。进入ICU第三天,吴玉燕的病情迅速恶化,身体指标骤降。还没来得及留下什么言语,她便与所有关心她的人匆匆作别。

文章提到,作为新周刊审校室副主任,吴玉燕经常严格得让不熟悉她的编辑记者们感到诧异。《新周刊》每年24期杂志,每期杂志十数万字;微信公众号每天共计推送近20篇文章。在如此大的工作量前,她依然保持严格要求。很多编辑、记者都曾经被她追着问过话,核对内容细节、讨论词句使用,但凡有一点疑问,她都要抓到人问到底,没有例外。她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带着审校室的新人们,将差错率压在一个远远低于控制标准的超高水平。

延伸阅读

老人旅游途中感染流感未在当地就医,回上海后进ICU抢救一个月

近期,“流感”这个话题在网络上热议居高不下。上海仁济医院最近就收治了一位66岁的流感重症患者,出国旅游途中出现流感症状,但因种种原因未在当地就医,回沪时已经双肺全白

医生全力抢救,直至入院1个月,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才刚刚转阴。

在这个流感季,仁济医院的重症医学科收治了7、8位因流感引发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到现在为止,还有2位在负压病房进行治疗,其中一位是因为去新西兰旅游,延误了治疗而引发了危重症的66岁的周老伯。

病床上的周老伯,是今年1月9日进入ICU抢救的。据亲属介绍,去年12月底,周老伯前往新西兰旅行,不料刚过元旦,就出现了身体发冷、头疼、浑身无力等症状。

患者家属:“新西兰飞到北岛,去了3天后,他说他有点冷,给他吃了点药后好一点。那天晚上就说出去看星星,看了回来又不对头。”





周老伯在ICU

老伯服用的是随身携带的普通感冒药。由于人生地不熟,加之不熟悉当地医院,老伯计划是回沪再就医。没想到,这一拖,出现了生命危险

1月9日旅行结束返程时,老伯出现了气促、呼吸窘迫的危险症状。

患者家属:“喘喘喘,没有想到是甲流啊,就大意在这儿,东方航空的人和我一起把他弄到飞机上,后来东方航空的机组服务员和我说,你暂时不要下飞机,到了浦东我给你联系,然后上去就帮我们推到我女婿车上,护送去了仁济医院。”

抵达医院时,周老伯的氧合指数只有80,远远低于300的正常值。重症医学科团队立即为他气管插管,并配合俯卧位通气。



抵达医院时,周老伯的氧合指数只有80

一个月来,在抗感染、呼吸支持、免疫支持和营养支持等各种治疗措施下,老伯有所好转,但流感病毒清除非常困难,直到转阴。

医生介绍,其实本轮甲流的危重症率并不高,周老伯的病情与其基础疾病和延误了治疗时间都有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姚立龙:

“考虑因为他既往有肝病病史、肝脏切除的病史、本身还有肝炎,加重了甲流本身发展的过程。”



医院就诊的患者

专家提醒,流感流行期间,高危人群要特别注意自身情况。如果需要出国旅游,建议准备好流感特效药和指脉氧仪,如果出现高热不退、精神不振、特别是“气促” 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尽早干预,从而减少甚至避免重症和危重症发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