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野猪这类“荒野居民”与现代社会相遇,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
近两年来,若要问哪种野生动物最常引人关注,答案或许非野猪莫属。
在刚过去的2024年,野猪频繁登上热搜,相关新闻屡见不鲜,野猪进村伤人、在城市街道闲游、闯入高校校园等,仿佛热衷于成为公众视野的焦点。
▲ 香港海洋公园野猪闯入
▲ 2024年10月25日,杭州建德市,一头160斤左右的野猪一路“狂飙”,毁物伤人。当地公安联合林业等部门,经过1个多小时的周旋,才成功将野猪抓获。
近期,在陕西汉中,野猪再度引发关注:一头重达百斤的野猪冲进了勉县武侯镇莲水社区,突然袭击一位村民大姐,将其扑倒在地,并死死咬住她的腿部。当地村民发现后,迅速抄起木棍试图驱赶这头野猪,然而未能奏效。在几番尝试无果后,警方接到报警赶到现场,最终将野猪击毙,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
其实“野猪突袭”事件发生在汉中并非偶然。秦巴山区是全国野猪种群数量较高的地区之一,仅勉县在2024年就已猎杀410头野猪,但这并未有效遏制野猪数量增长的态势。究其根源,野猪极强的繁殖能力是关键因素:野猪一年可繁殖两次,每胎能产6-12只幼崽,其繁殖能力之强,正如“超生游击队”一般。
如今,这一繁殖力旺盛的群体频繁侵扰着人类生活区域,俨然已改变了以往“猪怕人”的局面,形成“人怕猪”的现状。对于农民而言,辛苦大半年的农作物收成,可能在一夜之间就会被野猪毁坏殆尽。
▲ 被野猪啃食的玉米
但是,野猪的频繁出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近年来,全国森林覆盖率已超过25%,为野猪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栖息地。然而,随之而来也产生了问题:野猪不仅肆意破坏农作物,甚至还会攻击人类,引发民众不满;但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出发,又不能对其进行无限制猎杀。这一难题,实际上是我国生态治理成果带来的“甜蜜的烦恼”。当此类“烦恼”日益增多时,我们便需要探寻妥善的解决方案。
为妥善处理人与野猪的关系,避免悲剧再度发生,切实可行的措施亟待落实:
其一,应建立常态化的监测机制,对野猪种群的活动范围、数量变化等情况实施动态监测;
其二,需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为野猪等野生动物划定适宜的生存空间,降低其与人类的活动区域重叠度;
其三,鉴于野猪强大的繁殖能力,需采取科学有效的种群控制措施,以避免其数量过度增长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我们也应客观看待野猪对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例如其拱地的行为有助于疏松土壤、促进植被恢复。
当野猪这类“荒野居民”与现代社会相遇,妥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这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政策,出台强有力的科学应对措施,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有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我们期待,通过各方努力,我们能找到那个让野猪在山林自在奔跑、让农民在田间安心劳作的平衡点,最终实现人类与野猪和谐共处、相安无事的理想状态。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