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
在北大光华挥洒着汗水与智慧
怀揣对未来的憧憬
实现自我的探索与成长
本期对话的同学是
杨广鑫
他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0级市场营销学系直博生
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荣誉
研究成果在管理学国际顶刊发表
他说
“满足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好奇
独立思考、保持自由的探索
发出科学严谨的声音并被听见、被重视
是个人幸福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在学术沃土上笃定探索
本科时,我常“偷偷”来营销系蹭研讨会听,研讨会的氛围深深吸引了对学术还很懵懂的我——师生平等讨论,思辨与包容交织,仿佛一片能自由呼吸的学术森林。保研时,家事让我一度放弃所有夏令营,但家人深知我对光华的向往,鼓励我重返北京参加光华夏令营。幸运的是,我最终扎根于这片沃土。
光华营销系的培养模式让我感受到“万物生长,各自高贵”的力量。一二年级的小组学习与每学期更新的导师制度,给了每位同学充分接触了解所有老师的机会。导师们尊重每位同学的想法,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帮助我们将稚嫩的想法打磨成可研究的方向。我的两位导师如明灯般照亮了我的学术之路,沈俏蔚老师始终以独立研究者的姿态尊重我的思考,每次会议都以深刻独到的洞见重塑我对问题的认知与思考,也总能在关键时刻提供资源与支持;张颖婕老师则以行动力与效率鞭策我前行,论文修改时“实时在线”的陪伴,让我在压力中倍感温暖。
在光华,被高微高计支配的恐惧、几门全英研讨课随机抽题的深夜备战、学年论文的全系宣讲,都让我感受到学术训练的纯粹和忙碌。面对挑战,我逐渐学会“战略上降低不确定性,心态上拥抱不确定性”。早期铺开研究pipeline、多线程推进项目,同时保持对结果的开放态度。而找到“publishable idea”的秘诀,来自一位前辈的启发——先投入足够多的时间想清研究的“题眼”与“卖点”,比急于实证更重要。
课程之外,我与同伴组建阅读小组,定期研讨前沿论文,用“学术共同体”的力量提升能力。疫情期间的线上讨论、纽约交换时线下参加其他学校的讲座,这些跨校跨界的交流,让我不断拓宽视野,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灵感。
2024年,我的一篇论文在管理学国际顶级期刊Marketing Science上发表。研究初期,我在厉行老师的帮助下确定了研究角度,和刘宏举老师进行了无数次的讨论。为了验证猜想,我通过爬虫程序在春节期间连续奋战一周,最终抓取到关键数据。然而,识别处理组的过程犹如大海捞针——上千次回归测试、与导师反复推敲、甚至向行业专家求证,才锁定了有效样本。在论文修改阶段,我一遍遍修改文字、补充数据、调整实证策略,甚至和老师们反复“辩论”。最终,论文不仅被接收,还意外收获了业界的关注。我在纽约的深夜受邀连线国内企业宣讲时,对方追问“如何将结论落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论文摘要里的“Our results offer rich managerial and policy insights.”不是一句空话,研究的意义真正触达了现实。前辈的智慧托举和自己“较真”的韧劲共同促成了论文的发表,而学术与业界的共鸣,或许是研究最动人的回响。
在热爱与烟火气中前行
我始终相信生活是研究的底色,生活中的热爱和烟火气一遍又一遍地滋养着我,也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为我的研究生活“充电”。在北大风雷街舞社,我和一群纯粹的人一起,用重复与坚持将动作刻进肌肉记忆,需要思考的律动通过反复训练变为直觉式的反应,这与研究中的顿悟何其相似;游泳时一头扎进水中,放空的瞬间反而让思维更清晰;纽约交换时被迫修炼的厨艺,竟成了调剂生活的“川菜实验”——两菜一汤的成就感,与研究中的突破同样令人雀跃。
在交换期间,我发现大佬们都能把业余爱好和学术研究做到极致,他们的经历表明二者其实是相互促进的。我自己的感受也是如此,有一个月天天游泳,研究的进程并未被耽误,反而效率极高。在我看来,需要付出精力的业余爱好和学术研究并不冲突,需要平衡的实际上是懒惰的自己和想要追求卓越的自己。克服惰性,养成习惯,也许能够更好地辅助学术研究。
做研究时,我的时间安排相对自由,工作效率高的时候一周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甚至可以睡在工位;状态不佳时我不会强迫自己完成kpi,而是会离开工位,去跳舞,去游泳,去和朋友见面。在我心中,光华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家一般的港湾。我常常会和同学相约做饭聚餐,一起跳一小段“魔性”舞蹈,或者去羽毛球场备战和系主任的“决斗”。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片段,让我忙碌的博士生活多了份确定的温情。
Cool Head, Warm Heart
现阶段,我刚结束交换回国不久,正在准备自己的工作论文和博士论文,短期计划就是把这两项重要任务尽全力做好。关于未来,我曾无数次问自己,到底想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想明白,每个人的效用函数里,各个部分比重不同。于我而言,满足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好奇,纯粹地独立思考、保持自由探索,发出科学严谨的声音并被听见、被重视,是个人幸福中尤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这个世界的所有职业中,似乎没有其他职业比做研究更符合我的诉求。
我希望成为一名独立、温暖、有价值的学者和老师:用冷静的头脑探索学术边界,以温暖的心去理解世界、关怀他人。无论是与外部合作时的沟通历练,还是面对AI冲击的自我迭代,我都将欣然接受。我期待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拓宽自己的能力边界,既扎根于学术,亦拥抱更广阔的世界。
光华五年,我从懵懂的学术幼苗逐渐抽枝散叶。这里的老师、同窗与生活碎片,共同编织成一张坚韧的网,托着我继续前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期许,可能就是入学时学院送给我们的那顶帽子上所写的“Cool Head, Warm Heart.”
学术之路或许漫长,我将步步笃行,冷静思考,常怀热忱。
来源 |北大光华对外关系部
编辑 |刘畅
排版 |李珅
在北大光华,她野蛮生长
他的梦想在光华扎根,以勇气和爱心践行公益